1. 敦煌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
    2. 《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 郑炳林郑怡楠辑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学术界将敦煌文书中关于修建莫高窟的功德记、敦煌名人墓志铭以及评价逝者功过的邈真赞等人物传记文献,简称为敦煌碑铭赞。笔者以为,敦煌碑铭赞是敦煌文献中颇具特色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敦煌学研究的重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由郑炳林、郑怡楠辑释的《敦煌碑铭赞辑释(增订本)》,上、中、下三册共辑录敦煌碑铭赞文书216篇,160余万字,是目前国内外所 [详细...]
      2025/03/27 08:23:4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数字技术赋能敦煌文化海外“圈粉”
    2.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莫高窟为核心的艺术瑰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进入数字时代,敦煌文化以创新姿态迈向国际舞台,通过艺术展览、数字科技、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持续绽放异彩。如今,数字技术已然成为敦煌文化全球传播的核心驱动力,尤其在艺术展、虚拟体验和在线平台的应用中,显著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不断海外“圈粉”。   从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到今日数字技术的广泛赋能,敦煌始终焕发新生。2024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300万次,覆盖全球78个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其为“人类共同遗产保护的典范”。数字技术的兴起,为敦煌文化跨越时空藩篱开 [详细...]
      2025/03/20 08:35:36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以译为媒: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
    2.    敦煌是古代中原与西域间的交通要冲,长期处于多民族共居的局面,形成了多语言、多信仰并存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展现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与文化自信的敦煌文化,也映射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厚历史底蕴。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翻译成为互学互鉴的关键媒介,既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民心相通的纽带,更为敦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亦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向世界深入阐释和推介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既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要求。季羡林先生说过:“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 [详细...]
      2025/03/20 08:35:04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壁上丹青耀新辉——敦煌壁画对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毓养
    2.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总面积达到5万余平方米,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五百余个石窟的历代壁画,规模宏大,技艺精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蕴蓄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毓养着现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转型与发展。 助推审美嬗变   中国工笔人物画绵延千年而不绝,其形式以白描、淡彩和重彩为主,曾是唐代画坛的主流。自文人画兴,以水墨为上,工笔渐居次席,元代以来“恪守法格,专以形似”的风尚束缚了画家们的创造力,由此,工笔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即便有陈洪绶、任伯年等工笔人物画家挣脱泥古的桎梏,开创新局,然也难挽颓 [详细...]
      2025/02/23 13:56:4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敦煌壁画里的“元宵晚会”:花灯万盏寄新春
    2. 12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敦煌研究院当日披露了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古人闹元宵的“隐藏玩法”。相较于现代人传承下来的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元宵节习俗,千年前敦煌壁画里的“元宵晚会”则更像是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如在敦煌莫高窟第156窟(晚唐)的《张议潮出行图》壁画,展现了盛唐时期敦煌地区元宵节的盛况:舞龙舞狮、杂技百戏、乐舞表演……热闹非凡。 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满月之夜,正月十五自古就被赋予美好、浪漫、圆满的寓意。想要留住这般美好,古人将农历正月称为“元月”,将该月十五的“夜”称为“宵”,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称“上元节” [详细...]
      2025/02/13 09:18:33 来源:中新社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第二届甘肃现代书法美术作品展开展
    2. 1月12日,由甘肃省文化馆、省书法家协会、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现代书画院承办的“2024第二届甘肃现代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在甘肃艺术馆开展。 本次展览在整合甘肃全省文化馆系统与省级专业协会双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汇聚专业力量。展览筹备期间,双方精心策划、广泛征集,在甘肃书法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得到了全省广大美术创作者的积极响应,为本土艺术家提供更高规格的展示平台,进一步推动了书画艺术在全省的传承与创新。自征稿以来,短短一个月之内,共收到书法类作品原件1010件,美术类作品电子文件1622件,涵盖了隶书、楷书、草书、国画、油画、水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详细...]
      2025/01/19 09:13:11 来源:美术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首次出版亮相
    2. 新出版图书《斯文不坠 伏典重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 (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甘肃简牍博物馆14日发布消息称,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四家单位联合编著的《斯文不坠 伏典重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对外公开出版发行。 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这些古文献被发现之后曾屡遭劫难,大量珍贵文献甚至流失海外。 2023年1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 [详细...]
      2025/01/16 09:26: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王祖铭作品参加纪念陈少梅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美术大展

    2. 王祖铭先生参展作品 甲辰岁杪,甘肃兰州著名花鸟画家、“西北牡丹王”王祖铭先生的作品《浓艳醉春图》(68cmx136cm,2024年)应邀参加北京陈少梅艺术研究会举办的“纪念陈少梅先生诞辰一百一十五周年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据悉,此次全国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共邀请国内百余位艺术家参展,以美术展览的方式纪念京津画派一代艺术大师陈少梅先生。 陈少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承古开今的艺术大师,他的绘画作品直取宋元,从宋代郭熙处得其“雄健明洁”之妙,从马远、夏圭处得其“遒劲苍润”之势,从元代倪 [详细...]
      2025/01/03 18:34:13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让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与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
    2.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从良渚到敦煌,从广西合浦到河南新县,每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抽时间到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博物馆热潮席卷神州大地,各种颇具特色的博物馆加速“生长”。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 [详细...]
      2024/12/25 08:31:2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三彩胡人牵驼俑
    2. 甘肃省博物馆供图 唐代是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黄金期。三彩胡人俑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生动勾勒出那些往来于中亚、西亚之间的商旅身影。他们身着异域服饰,牵着骆驼、马匹,携带商品,穿梭于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见证了唐代的繁荣与开放,成为解读古代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线索。 20世纪60年代,甘肃秦安县叶堡乡的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尤以三彩胡人俑最为引人注目。上图中的三彩胡人牵驼俑,胡俑浓眉大眼,蓄八字胡,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翻领窄袖右衽袍,袍长及膝,足穿长筒靴。头仰视,右手握于胸前,左手握于腰间,作牵驼状 [详细...]
      2024/12/19 08:36: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423(s)   7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