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织造的挂毯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曾到藏毯工艺企业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原材料、制作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展示,肯定了当地对该项目开展的保护传承实践和取得的成效,推动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都兰县的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出土了大量产生于公元前10世纪的毛制品(包括毛绳、毛布等毛织物)和纺轮,其中一块彩色毛席残片图案清晰、色彩鲜明。据考证,这块毛席残片的原材料为产自青海的西宁“大白毛”,考古实践证明了青海是藏毯的主要发源地,青海藏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原始藏毯的编织技艺。

          青海藏毯主要为安多藏区藏毯和康巴藏区藏毯,加牙藏毯属于安多藏区藏毯,其主要产地分布在西宁市湟中县加牙村等。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是湟中县加牙村村民在传统藏毯织造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江南织造技艺而形成的织毯技法,该技艺以天然放养的藏系绵羊毛、山羊绒、牦牛绒、驼绒等为原料,经过“洗毛、和毛、梳毛、纺纱、染色、上经、手工编织、平毯、剪花、洗毯、后整理”的工艺流程,形成制品用以抵御风寒、装点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材料天成、工序繁杂、构图精巧、色彩光鲜、意味浓郁,蕴含着浓重的宗教文化底蕴,生动而鲜明地体现着当地民众的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是青海省安多藏区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实践方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牙藏毯为手工制作,低温染纱、低温洗毯等工艺,使得成品色泽艳丽、弹性好且不脱色掉毛。织毯技艺采用连环编结法,即把纱线环绕在绕线杆上,织完一行后,用硬质工具将纱线扣大力跺实,最后用刀具将杆上的绕纱割开,毯面形成层层纱的栽绒断面,图案轮廓清晰、立体逼真、反复踩压不变形。加牙藏毯的制作费时费力还耗材,一名织工织造一英尺(约合30厘米)的藏毯,原料要两斤多,不算染色时间(耗时六天左右),捻线需一天,织造要四天左右才能完成。加牙藏毯毯面较厚,约在15厘米以上,同时保留着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加牙藏毯图案设计和色彩运用源于藏传佛教文化,图案内容多反映藏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多民族文化融合于藏毯图案和色彩中。加牙藏毯有传统几何纹样、带有宗教色彩的图案以及贴近百姓生活的纹样。纱线是采用红花、板蓝根、橡壳、果树叶、槐米、大黄根、红土等大量天然植物、矿物质染料,低温浸染着色而成,色泽柔润、自然光亮。加牙藏毯主要分为寺院用毯和民用毯,民用毯更突显了加牙藏毯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如今用于民众生活是加牙藏毯的主要用途。

          随着经济发展、交流加强,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随之改变,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在多方力量的举措下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在生产性保护方面,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即藏毯原产地优势、藏传佛教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西宁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等,成立了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湟中加牙藏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相关生产企业,不断改革与创新,使用先进生产设备,提高染色工艺,研发高端产品,原材料多样创新,开发多种产品类型,藏毯种类极大丰富,产品远销国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设立“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藏毯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提高藏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藏毯产品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打破传男不传女的旧俗,女子成为织毯技艺主要传承者,丰富了传承力量;采取重点培养、岗位培训、举办培训班、师父带教的培养方式,培养技艺人才,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平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青海藏毯毛绒纺行业已成为青海省发展最快的特色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随之改变,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保护面临生存土壤受到冲击、传承危机、发展困难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各项建设,如在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激活内在生命力和活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强保护传承能力;充分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和传播途径等。总之,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上,积极寻求各方面的帮助和扶持,在遵循其自身衍变规律基础上,在保持项目本真性的前提下,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才能在适应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创造” 。

        (作者系《艺术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123(s)   1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