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谈紫砂茶壶

        中国古代,饮茶是采用“煎茶”的方式,即将块状的茶饼、茶砖敲碎后投入锅内煮,用碗或盏作盛茶汤的器皿。到元末明初,开始向“泡茶”方式转变。泡茶的方式出现,势必要求对饮茶用具进行改良,这就给紫砂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寒夜客来茶当酒”、“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些都是描述紫砂茶壶的名句。
        中国宜兴是紫砂之乡,用紫砂制成茶壶则能使所泡的茶“味不涣散”、汤色更佳、经久不馊;而紫砂茶壶久经摩挲和养护,壶面会形成一种“包浆”,色泽温润,逗人喜爱。
        相传在明朝的阳羡(宜兴旧称)有一个姓吴的大户人家的书僮名叫“供春”,他无意间看到金沙寺的僧人“拓土为模”,受到启发,闲来无事,就用僧人洗手沉淀的细泥,对照银杏树的树节,制成“树瘿壶”。壶制成后,受到大家的赞赏。后来许多文人都请他制作,于是他就告辞东家,改名“龚春”,以制壶为生。后人公推“供春”为紫砂业“鼻祖”。市场上有一种“东坡提梁壶”,很容易使人产生“是苏东坡设计茶壶”的错误认识,实际上,那只是人们怀念苏东坡在阳羡为官的思想寄托。
        后来,“供春”带了徒弟,紫砂壶的手艺得以流传。经过历代紫砂制壶艺人的不断完善,涌现了“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惠孟臣”等巧匠,加上郑板桥、陈曼生等文人参与设计,使砂壶的造型更加丰富、款式更加贴近实用。清代宫廷后来也向宜兴定制茶壶,并根据宫廷的需要,将包金缠银的手法“嫁接”到紫砂壶上,反而是“画蛇添足”了。
        紫砂泥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一带,其沙粒匀称,色泽一致,粘性强。此外福建漳州、浙江慈溪、广西桂林、河南宝丰等地也有矿脉,但可塑性、透气性稍差。据了解,荷兰的德尔菲特及日本的常滑市也开采紫砂,并生产紫陶产品。矿工从100-200米深的地底将矿料开采上来,经过风化、粉碎、筛选、淘桨、揉抟、锤炼等工序,才将泥料制成。上好的矿砂一百斤仅能提炼出十斤原料。制成的泥料需要放在水缸内“腐陈养熟”后才能使用。紫砂泥料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硅、云母、石英、氧化铁等。紫砂壶坯体制成后,放在泥凳上自然阴干,一周后取出,再经过1100多度(紫泥1170摄氏度,朱泥1100摄氏度)高温的煅烧,才能成型。火温太高或过低,烧制时间过长或过短,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烧结成型的茶壶要比毛坯壶要小一点,其收缩率大约为10%。由于紫砂壶坯体不施釉,所以烧成后仍有较大的吸水率和良好的透气性气孔率(紫砂壶的吸水率在2.6%-7.0%之间)。因此,用之泡茶色、香、味均好。
        从明朝到清代,紫砂茶壶几经沧桑。近代,由于战火不断,尤其是太平军攻打南京之后,紫砂技艺几近凋零。至共和国成立初期,只剩下任淦庭、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民国七艺人”、以及王石耕、王三大、高德智、徐祖纯、施福生、陈福渊、徐盘大、毛顺生、程盘根、陈少亭、吴连根、谈尧坤、范正根、邵宝琴、吴顺根、陈少亭、郁洪庚等巧匠。1955年,人民政府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紫砂合作社,并招收了鲍仲梅、鲍月兔、曹婉芬、陈凤妹、程辉、储立之、范永良、高海庚、顾道荣、顾绍培、何道洪、何挺初、李昌鸿、李芹仙、凌锡苟、吕尧臣、潘持平、束凤英、沈汉生、沈遽华、施秀春、谭泉海、谈碧云、吴震、汪寅仙、王小龙、吴培林、谢曼伦、咸仲英、许成权、徐汉棠、徐秀棠、张红华、张树林、周桂珍、周尊严(按拼音排序)等艺徒,开办了紫砂中学,培养他们学文化、学艺术,从而将紫砂艺术继承并发扬光大。“文革”期间,紫砂业也受到较大的影响。进入八十年代,海峡两岸交流频繁,掀起一股品茗赏壶的热潮,进一步带来紫砂业的繁荣,也促使一批中青年技师迅速成长,这些人中以鲍志强、鲍雯君、鲍利安、鲍曙岩、鲍正平、曹亚麟、曹洪喜、曹建国、曹奇敏、陈国良、陈成、陈钢、陈岩、陈建平、陈付大、储集泉、丁亚平、丁洪顺、范洪泉、范建军、高丽君、高建芳、高振宇、高湘君、高俊、葛军、葛陶中、葛明仙、葛政豪、葛韬、顾治培、何燕萍、何忍群、何健、江建祥、季益顺、李爱林、李群、刘建平、刘惠大、陆文霞、陆君、鲁浩、卢剑星、卢永强、罗泽南、廖西氵九、毛国强、牛惠芬、潘俊、钱丽媛、钱明、强德俊、任永芳、邵顺生、邵盘洪、沈建强、沈琳、施小马、史国富、史云棠、孙洪源、王惠中、王国祥、王喆、王福君、王亚杰、王亚琴、王振国、夏俊伟、夏沧州、徐达明、徐维明、徐雪娟、徐俊、徐玉芳、许艳春、许四海、韦钟云、吴光荣、吴建林、吴坤大、吴群祥、吴同芳、吴亚平、吴亚克、吴云峰、姚志源、杨勤芳、应永忠、尹祥明、尤晓君、周定华、周坤生、周志和、周志良、张庆臣、张志强、张志勤、张云熹、赵君、赵克南、朱爱军、朱金林、朱斌(按拼音排序)等为代表。但是,也有一些制壶者对制壶无心思、无感情,急功近利、大肆造假;投机奸商漫天要价、愚弄顾客,在国内外造成极坏的影响,败坏了紫砂业的声誉,几乎葬送紫砂壶艺的前途,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
        那么,紫砂壶究竟有什么好处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用以泡茶不失原味,使茶叶越发“醇郁芳沁”;二、壶经久用,即使空壶沸水注入,也有茶味;三、茶味不易霉馊变质;四、紫砂泥色多变,耐人品味;五、壶经久用,反而光彩照人;六、砂壶传热缓慢,使用提携不烫手;七、耐热性能好,冬天忽冷忽热,无爆炸之虞,又可文火炖烧。上述优点主要总结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其蕴涵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功能也需重视。紫砂壶造型丰富多变,或精美细巧耐人寻味,或大度奔放令人心旷神怡;加之篆刻于壶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平添了浓郁的书卷气,以致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宠物,故有“紫玉金砂”的美誉。
        选购茶壶要考虑多种因素。造型、色彩、胎质、实用性等等,都应该考虑。笔者以为,一把称心的茶壶须具备以下条件:一、造型和构思要巧妙。众所周知,紫砂的透气性好、可塑性强、收缩率小,便于制作茶壶;但是,如果作者事先不作造型设计,没有目的、乱作一气,那么制成的茶壶肯定是不会满意的。一把茶壶摆在那里,骨肉亭匀、比例恰当、转折圆润,样子让人感到舒服,式样讨人喜欢,这就说明其造型是成功的。花里胡哨的不一定就是好货。二、色彩要和谐贴切。砂泥主要有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青泥、黑泥和白泥等种类,又以红泥、紫泥、团泥为紫砂泥的基色。艺人们根据砂泥的特性,制成“光货”、“花货”和“筋囊货”。“光货”里除了用“绞泥”手法制成的壶以外,一般要求全壶没有色差和疵点。其他种类的壶上可以有“堆花”、“贴字”等装饰,但要求与壶体的搭配要和谐贴切;如果一只褐色的蛤蟆作盖与绿色荷叶的壶身相配,那么至少就不完美了。三、胎壁要薄、手感要轻。份量轻使茶壶捧着舒服,胎壁薄便于茶汤的吸附和茶壶的养护。四、实用性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延续了紫砂壶青春。紫砂壶不能曲高和寡,而应根据各个社会阶层的需求,讲究实用性,考虑大家喝茶的习惯,否则无疑是自断后路。
        那么,究竟怎样选壶呢?首先,可以观外形。紫砂壶的外形必须给人一种稳重、古朴、雅致的感觉,构思脱俗、设色巧妙,让人感到舒服;还有,必须兼顾实用性。其次,可以看泥色。古人描述的紫砂泥有:天青、暗肝、海棠红、水碧、葵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沉香色等泥色。好的茶壶不上釉、不上蜡,壶的表面有一层“水色”,随着使用年份的悠久,壶面“包浆”就能形成;差的壶的泥色就无法比拟了。第三、可以掂份量。一般壶的尺寸大约在高13公分、直径15公分以内(提梁壶除外);贮水量在250-350毫升之间(朱泥因收缩率稍大,所以壶的尺寸略小,贮水量在150-200毫升之间);壶太大,份量就重,提握的手感也不好。第四、可以听声音。以左手将壶托至耳边,另一只手食指和中指轻叩壶身(不能用壶盖敲击壶身),声音清脆者好,声音沙哑者,说明有暗伤,买回去一定“吃药”。第五、可以倒水试。揿住壶盖上的气孔,出水口朝下,将壶倾斜至45度以上,壶口向下,壶口不滴水者,说明密封性不错;反之,就不要购买。松开揿住壶盖气孔的手指,观察壶口出水情况,出水畅者好,可以购买。第六、可以淋开水。好壶没有玻璃水、没有上浆抛光,有较大的气孔,开水淋上去会很快收干。再将壶平放桌面,观察壶口,壶口前端沿口不能低于茶壶内壁盖的下沿。有一种“水平壶”,平放在有水的碗中而不倾斜。需要提醒购壶者的是:现在的壶商为了推销茶壶,经常在茶壶外面涂上一层蜡或鞋油,造成壶表面色彩上的美丽假象。请诸位在选购时小心!那么,是选老壶好呢还是选新壶好呢?目前市面上“做旧”的手法千奇百怪,没有懂行的人指点,还是少买“古壶”为妙!其实,作者的天分、后天努力及人文优劣预示了作者的发展前景,作者的作品是否是代表作品和得奖作品,作品是否少而精致和适应市场,决定了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潜力。一些二十五岁到四十五岁的中青年技师的手艺已经很不错了,所缺的只是名气罢了;而一些有名望的“大师”整天忙于应酬和风流,根本无暇空下来设计制作茶壶,有时拿了其徒弟、子女甚至是聘用的工匠制的壶,盖上自己的图章,拿出来蒙人。爱壶人买了这种“名家壶”,岂不冤哉!所以,笔者认为:还是精心选一把新壶,通过自己的养护,逐渐形成温润的“包浆”为好。假以时日,新壶也会成为老壶的嘛!
        图章和壶表的一些纹饰,也是选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图章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早期,制壶者并不落款;时大彬后来始创在壶底用楷书刻上“大彬”款式,陈鸣远又开始在壶面盖“鸣远”款图章,纷纷为后人仿效;至金石画家陈曼生做溧阳县令时,他召集朱石梅、瞿子治等一批文人与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和邵二泉合作,设计了20多种茶壶的款式(阿曼陀室),并在壶面上铭文(曼公)刻画,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曼生壶”十八款式至今为藏壶家所苦苦寻觅。当代在紫砂壶表面留款的宜兴大家当推谭泉海、沈汉生和徐安碧。以笔者认为:选壶要全面考虑,不必过多追求有几只图章、有多少刻字刻画。还有人认为细砂比粗砂好;本人通过多年的把玩经验及前辈的指点,认为还是粗砂好。粗砂透气性好,便于茶垢的吸附和“包浆”的养成;粗砂难烧,手艺不佳者轻易是不愿制作的。
        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紫砂热”的兴起,以台湾詹能俊、上海曹子奇为代表,涌现了一批制作石壶的好手。石壶主要选用“木纹石”、“黑胆石”、“三峡石”、“木鱼石”制作,其他石料较差。石壶观赏性强、有利养生,但它透气性差、份量又重、雕刻难度大,不易推广。倒是选一个好的石茶盘,比紫砂茶盘和竹木茶盘要古朴稳重的多!
        还有人认为瓷壶好。瓷壶的外形美观、观赏性佳,适合泡牛奶、菊花、白开水。用瓷壶泡茶叶,会使茶汤混浊并有熟汤气。有专家试过:同样的水质、茶叶,在平常的温度、湿度下,瓷壶内的茶在二天后发霉,而紫砂壶内的茶叶要在五天后发霉。而且,瓷壶内堆积茶垢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紫砂壶却是茶垢越厚越好。
        一把新紫砂壶到手,需要主人精心的呵护。新壶有一股焦土味,表面可能留有抛光时用的工业蜡,不经处理是不能使用的。可以将茶壶放到干净的锅里,清水覆盖壶面,加上少许老茶叶(或放少许盐),在火上煮一个钟头,然后将茶壶捞出,刷净壶内的泥屑,再用牙刷沾上牙膏,将壶表面残留的蜡和残迹洗净,就能用了。如果购入的是老壶,可以用清水煮壶消毒,并用牙刷刷洗壶嘴,再用冷热水交替冲泡后即可使用。(千万不能用洗洁精之类清洗茶壶内壁)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壶里茶山”有助于养壶,一把壶用过之后,也不将茶汤和茶叶倒净,放在那里一周不去打理,直到壶里长出霉斑,反而不利养壶。还有一些人将紫砂壶放到排骨汤里煮,以为这样有利于给壶面上浆,其实是不利于“观茶汤、闻茶香、品茶味”的。正确的养护方法是:每次喝茶前,先用开水烫壶,再放茶叶;注入开水,刮去泡沫,盖上壶盖,闷半分钟,算是洗茶叶(头谱水中茶叶表面往往有残留的农药和加工过程中沾染的灰尘渗出,不宜饮用);随后将壶内的头谱水淋在二-四只小茶盏内,这个过程叫作“温壶烫盏、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接着再用开水注满茶壶,然后把茶盏里的茶汤再淋到茶壶表面,趁热用手或软毛刷不断摩挲壶面;2分钟后,壶内的茶汤即可饮用。当晚可以不倒去壶里的茶叶,如果有三天以上不用此壶,就应该将壶里的茶叶和茶汤倒净,将壶荫干保存。还有,一般夏天用大壶,冬天用小壶;高壶泡红茶,矮壶泡绿茶;新壶要用浓茶泡;洗壶时不要刮去茶垢;秋冬品红茶,春夏饮绿茶(肠胃不好少饮绿茶);尽量不要口对着壶嘴喝茶……
        上海的空气不好,工作节奏又快,使人容易得病。多喝茶、少喝净水,适量运动,有利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助于延年益寿。喝茶需要有好的茶壶和茶叶。那么,用什么水泡茶较好呢?根据多年喝茶的经验以及周边地区水源情况,我认为“虎跑水泡狮峰龙井”是绿茶的较佳搭配,“天目湖水泡安溪铁观音”是青茶的较佳搭配,“农夫山泉泡普洱”是黑茶的较佳搭配!退一步,也可以用“天目湖水泡开化龙顶”、“蒸馏水泡绍兴珠茶”。
        喝茶还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和心情。试想,三两知己在暮冬暖阳的大树旁,品茗下棋,谈笑风生,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90(s)   12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