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紫砂文化与书画的密切关系

          《初探》中笔者曾言:“紫砂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把诗书画作为自己的同盟军,以达到扩充自身,壮大自身,然而又不淹没自身,相反使自身的气血更健,风格更呈多种多样的目的。”现在来看,除了紫砂文化的包容性,还有就是中国书画的渗透性。

          东西方民族由于在思维方法、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等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反映到文学艺术上面的表现方法也大相径庭。譬如中国文字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语境来把握。西方文字则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严格一致的要求。再如中国画以纵轴统观全局,以勾画轮廓为主,以象征写意为表现特征,以想象真实代替感觉真实。西方绘画则对每个细节力求形似,以写实为主,强调摩拟两现,西洋画即使画一条死鱼,都要求把它摆放的位置、光线的透射、周围的环境描写得十分逼真,就象真的一条鱼躺在那里。而中国画如齐白石的虾,就只寥寥几笔,把它在水中屈伸自如,酣畅往游的神态刻画出来,至于水便是白纸的空白处,读者凭观察想象去领悟,这就是中国画的情趣与意境。

          然而中国书祛与绘画又不是凭空想象得来的。相传大书家张旭因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为裴旻将军作画,要求裴“为吾缠结,舞剑一曲”,裴于是“走马如飞,左旋右转,掷剑人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道子则“援毫图壁,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道子平生绘事,得意无不出于此。”(见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国的书与画同出一源,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个自然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即“我心就是一切”、“一切皆在吾心”,到达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地步。清代绘画大师石涛的《画语录》创立了“一画论”,他认为,在绘画领域一笔画下去,等于劈开混浊,形象就开始形成了,“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有了法,就有了“一”字,这就是“有”,而这“一”字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宇。绘画如此,紫砂壶艺何尝不是呢?就拿我们传统的镶身筒造型来说,当你的泥条打好以后,围将起来,就决定你是圆器、方货或筋纹式,至于其它部件则要等到身筒成型之后再接上去,因此这身筒的围筑就是书画中的“一”,然后生二生三,生出千变万化,所谓方无一式,圆非一相,可以象画家一样线条长短、粗细、疏密、浓淡而使你的紫砂器呈高呈矮、或大或小、可长可扁……归根结蒂要把“一”的规律透至心,运化于手,把景、情、哲理融合为一体,创造出自感而又感人的艺术作品,奉献于人类。

          要真正创造出感己感人的艺术作品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紫砂器并非艺术品,只是一般的日用商品,因为它缺乏独到的东西,有的只是翻翻抄抄前人的,或“克隆”当今名人的,即使刻些所谓名家的书画,也俗不可耐。因此,有出息的艺术家,要想借书画这一艺术种类来提高壶艺的品位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涵养自身。这里的内容太深广了,不仅要会制壶,更要懂得为什么制壶,怎样从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等的丰沃土壤中去吮吸养料。当新世纪的到来,要求我们紫砂队伍中要产生学者型的大师,能扛着大旗带领或影响一般艺人走正道,走明道,人品、艺品都要达到炉火纯清的程度,绝对不能相互攻讦、相互倾轧、消耗内力。著世闻名的景泰蓝的可悲下场就是一面镜子,堂堂国宝之秘如今拱手让给了日本,其教训是惨烈的。

          第二光亮自身。紫砂器自清代陈曼生等文化人介人之后,一改往日单一的面孔,而是显现出“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新局面,陈曼生的功绩在于他与紫砂艺人密切结台,不断创造,力作层出。当今虽然也有一些书画名家诸如唐云、谢稚柳、朱屺瞻、冯其庸、亚明等等涉足紫砂领域,并留下许多珍贵壶艺作品。但他们毕竟是逢场作戏,一时即兴,偶尔为之,并非真正象他们写字作画那样深入下去,认真探研,究其真谛。那末,要想借书画来提高紫砂的档次,一个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书画水准,另一个就是要与书画家结识交流,请他们参与,借名家的字画亮点,来让砂器焕发光彩。因为壶上一幅好的铬刻书画能给饮茶者,赏壶者莫大的情趣和偷说的享受。

          第三搀和自身。意思就是当今绘画的材料手祛都可以不择手段,如绘画用矾水,茶酿、泥浆、烟汁等等,现今紫砂的表现手法也开拓了许多,如绞泥、镶泥、拼泥、嵌泥、镶金银丝等,有的图案式,有的绘画式,有的花纹式,不一种种。不管什么手法,什么式子,总之让各种手法搀和进来,目的只能是一个,这就是要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譬如有一位艺术家,将壶作成类似蒙古包的格式,壶身用色泥绞成骆驼行进在沙漠之中,这就十分富有诗情画意,一看就使人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

          我曾经讲过,仅唐诗这座宝库就够陶艺家享用不尽,可惜目前有出息有作为的不多,这关键还是自身底子太单薄。什么祛子?只有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勤创作,不要怕失败,艺术创作就是在坎坷中登攀,没有现成的馍给你嚼,人家吃过了吐出来再让你吃,还有什么滋味?

        来源:《紫砂文化的美学情韵再探》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55(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