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关于陳曼生的一些介绍

        喜歡紫砂壺的朋友對“陳曼生”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正是他將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等融入紫砂壺,並創造性地創作了紫砂壺歷史上的經典之作——曼生十八學士壺,才使紫砂壺完成了從工藝品到藝術品的轉變。然而200多年風雨變換,絕大多數的曼生十八學士壺已經難覓蹤影,逐漸變成一個傳說。下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監製的曼生十八學士壺將和世人見面。
          
          溯源
          
          名壺源於淒美愛情故事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浙江杭州人,生活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擅長文辭,精於雕刻,以書法篆刻著稱,是清代最具影響力的篆刻群體“西泠八家”之一。
          
          關於陳曼生是如何創製出曼生十八學士壺這一紫砂壺史上的經典之作,有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傳說陳曼生與富家女子松梅自小情投意合,品茗茶論人生。陳曼生非常喜愛松梅經常為他沏茶的小壺,松梅便送給他。但是最終因為門第懸殊,兩人未能走到一起。
          
          因思念松梅不得音訊,陳曼生便將情誼藏於心底,奮發苦讀,最終在嘉慶六年的科舉中脫穎而出,嘉慶21年開始擔任溧陽縣縣令。雖功成名就,但每每捧著心愛之人所贈紫砂小壺,陳曼生還是深感遺憾。後來,陳曼生結識了當時的製壺高手楊彭年,兩人一見如故,創作出了千古佳作曼生十八學士壺。其中,陳曼生設計壺型、篆刻銘文,楊彭年具體制壺。
          
          崇拜蘇東坡做南瓜提梁壺
          
          中國藝術研究院和復原曼生十八壺發起人、玉露文化藝術公司總經理劉馳宇根據歷史上留下的零星記載,認為曼生十八學士壺應當為南瓜提梁學士壺、石瓢提梁學士壺等十八種造型。
          
          每一把十八學士壺的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故事。南瓜提梁學士壺,也叫東坡提梁壺,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三叉提梁。陳曼生一生崇拜蘇東坡,自詡“坡仙之徒”。他的生日聚會上,好友郭麟談及當年蘇東坡“松風竹爐?熏提壺相呼”,提議陳曼生何不古為今用,生火煮茶?陳曼生萌生創作提梁壺之意。眾人散去後,陳曼生秉燭夜思,恰巧侍女送來南瓜羹,他便想起當年東坡歸田,院內外種了很多南瓜,便馬上以南瓜為壺身,上加三叉提梁,設計出了南瓜提梁壺。
          
          現狀
          
          深鎖保險櫃難見其貌
          
          陳曼生去世後,沒有人將他的曼生十八壺很好地保護、整理,能夠流傳至今的現在已經是鳳毛麟角,至於什麼原因,現在沒有資料記載。劉馳宇介紹,當代國畫大師、著名收藏家唐雲有幸收藏到其中八把,後捐贈給國家,國家特意為此在西湖邊蓋了唐雲藝術館,主要的目的就是妥善保存這八把“國寶”壺。另外,上海某地也有一把,但據有關專家鑒定,當為高倣壺,非曼生原壺。
          
          “去年我曾特意去了一趟唐雲藝術館,想一睹曼生壺的風采,但沒想到它們一直鎖在保險櫃裏,平時並不展示,就沒好意思提出讓人家調出來,遺憾而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張曉霖回憶。
          
          復原
          
          首位紫砂教授親自操刀
          
          劉馳宇自幼喜愛紫砂壺,對中國文人紫砂的研究頗有造詣。10多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朋友藏書裏偶得一張曼生石扁學士壺圖片,從此便不可遏制地迷上了曼生壺,得知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博物館珍藏有曼生壺,便不遠千里地一次次往返其間,只為一睹其風采。
          
          1994年至1997年間,劉馳宇數次南下蘇杭、宜興等地,偶然遇到同樣酷愛曼生銘壺的紫砂藝術大師堵江華,兩人萌生了復原曼生十八學士壺的夢想。堵江華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紫砂藝術教授,也是我國第一個紫砂學教授,從事紫砂壺製作20多年。這一情景,不由得讓人想到200多年前陳曼生邂逅制壺高手楊彭年。得知劉馳宇、堵江華對發展中國紫砂文化付出的努力,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免費為其監製、學術把關。
          
          九年毀掉幾千把壺
          
          存世的曼生壺本身就很稀少,有關其壺式的資料更稀少,所以民間流傳有千百種曼生十八式的版本。
          
          劉、堵二人收集了古今所有關於中國紫砂的專著、文獻、圖片,歷經大小百餘次專家研討,曼生十八學士壺中的每一式的大小、高度、造型、銘文、篆刻乃至骨架、神韻、用砂、顏色也都經過了翔實的論證,才定下了曼生十八學士壺的最終圖稿。
          
          “在我們的‘威逼’下,才40多歲的堵江華由於用眼過度,現在戴上了老花鏡。”張曉霖介紹,曼生十八壺的每一種在研發的過程中都有專家團在場進行監製、研討,不允許有一點瑕疵。9年來,堵江華平均三四天做一把壺,專家稍有不滿就要立刻被毀掉,迄今被毀的紫砂壺有幾千把,碎片已經堆了一屋子。
          
          價值
          
          知名書畫家欲以作品交換
          
          史載廣東巡撫、收藏家吳大,曾四處尋求曼生壺卻沒有結果,萬分感慨地說:“金銀非老夫所愛,烏紗亦非老夫所求,惟曼生壺令老夫心動而終難遂願,此乃一生之憾。”曼生十八壺的珍貴由此可見一斑。
          
          劉馳宇介紹,復原的曼生十八學士壺幾乎可以亂真,和國寶曼生壺相比,由於現在可以借鑒電腦技術,器型更加規整。復原的曼生十八學士壺為限量創作,每把只做60把。目前,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已分別收藏了一套。
          
          張曉霖透露,不久前曾有某知名畫家在他的辦公室看到一把早期的曼生壺,欲以畫交換,被他婉言謝絕。現在,雖然曼生十八學士壺正式亮相還在下月,但很多著名藝術家都表示了收藏的願望。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2(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