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闵南茶俗和紫砂壶(下) 作者:王文径



          工夫茶的出现,工夫茶茶具的选用,特别是对紫砂壶的选择,直接反映了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经济文化状况。
          闽南是一个农业环境优越的地区,山海田资源兼备,各种粮食食物、经济作物、水果花卉、水产品以及都极为丰富,历史上再大的灾年,也基本不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其中山地也很适合种植茶叶。在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的时代里,闽南地区显示了显著的优越性,明清时期文化也进入一个极其鼎盛的时期:据清康熙37年陈汝咸重修的《漳浦县志》,就认为,从顺治到康熙,漳浦籍四品以上的武官“不下四五百人”,而有明一代,就有进士205名,其中有万历八年、十一年两榜各有7名漳浦人同科进士,这种现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万历间同时有林士章、朱天球、卢维祯三人同朝尚书;清康乾间漳浦就出了蔡新、黄性震、蓝理、蓝廷珍、蓝元枚、杨世茂、许良彬等七名一品官。
          正是鼎盛的文化风气,大批官吏的出现,推动了饮茶的风尚的形成,高档次的茶具也成了男人学识、地位、身份的象征,无论是达官闻人,还是平民百姓,常常是把千方百计得到的紫砂壶,作为平生最可珍爱的物件,都望揣着这个茶壶,至死也要带到墓中。民俗如此,葬俗于是也如此。上述的户部尚书卢维祯墓1987年出土了一件时大彬款壶,南礼部尚书林士章墓六十年代被掘,据亲历者回忆,也曾出土过一件紫砂壶,工部尚书朱天球墓早年被盗,出土物不明。这足见明代晚期紫砂壶已经为闽南人所了解了。
          当然,当时的交通条件和商品流通渠道都很落后,紫砂名匠也无非数人,能真正拥有名家紫砂壶的人不可能太多,伪造、仿造名匠作品款识的紫砂壶大量出现,其中且不乏为高手所为,或靠伪造仿造起家,终成高手,步入名家名匠之列者应有之。到了清代中晚期,几乎每个正常的家庭都可能拥有,在这样的需求环境下,潮州地区的手拉坯朱泥小壶便出现了,由于潮州朱泥壶的出现远远晚于宜兴紫砂壶的流入,并且是在真假大彬、孟臣、真假逸公、思亭的紫砂壶名气已经统治了整个工夫茶区的时候,潮州的朱泥壶才开始起步,为了商业上的原因,也因为仿造者缺乏自信,基本上也采用宜兴紫砂工匠的名款,并且不敢张扬,直到清代晚期,才开始采用自己的店号。其中"源兴"号始于道光二十七年,"安顺"号始于清末。但这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满足了粤东和闽南人饮用工夫茶的需要,除潮州人做这种小壶外,闽南的平和、可能包括龙海也有少量生产。
          闽南清中晚期墓葬中,男墓通常都应有一把小壶,有的除一把小壶外,还可能加上一个漳瓷茶盘,四个瓷杯,古风如此,世代相传。六七十年代,笔者在农场劳动,常常开山造田,工地上每天都有小圆壶的出土,有时一天就能拾回多件,曾经在一个康熙年间湖南布政使黄性震置的义冢上挖柑桔穴,一口1米深的,直径1米宽的柑桔穴里就有上下三层墓,同一穴里拾到二件小壶,用树枝勾起来看一眼,然后抛到水沟里。其中笔者的兄长在六十年代在开山造田时曾拾到几件紫砂壶,带了二件给家父泡茶,八十年代初家父去世了,入葬也让他带走了其中的一把。
          和闽南粤东的工夫茶区不同,江苏虽然出产紫砂壶,但其实很少使用紫砂壶泡茶,即使是今天,多数无锡地区的人也习惯用瓷杯或玻璃杯子泡茶,即使有购买的或朋友送的紫砂壶,也是作为摆设放在书架上。一件好的紫砂壶是一件艺术品,是家庭的财产,将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而不视为生前的私人用品,带进墓中。这应当是江浙地区出紫砂,但很少出土紫砂壶的原因。


          闽南最古老的县份漳浦县,是全国出土紫砂壶(包括潮州朱泥壶)最多的县份。其中最著名的是1987年7月出土的时大彬款履鼎足壶。笔者参加了发掘清理工作。
          当时,公安部门通报了在盘陀乡庙埔自然村发生了的盗掘古墓案。文化部门赶到现场时,女棺已被揭开,出土文物后来移交文物部门收藏。该墓规格很高,墓道长50米,分列石像生.石翁仲四对八座,墓碑刻:明通议大夫户工二部侍郎赠户部尚书瑞峰卢先生暨诰封淑人赠附葬肃惠张氏墓,两边小字:时万历三十年三月上浣之吉奉旨敕造。墓葬封土仅三合土和混有青花瓷片的三合土就有2米之厚,盗墓者花了七天时间,仅挖出一个碗口大的小洞,通过小洞可以看到男棺,文化文物部门只好进行抢救性发掘。坟与墓碑前埋墓志,墓志青石质,志文1800字,由万历间兵部尚书戴耀撰文,记载了卢维祯的生平。经抢救性发掘,棺木运回县城博物馆,棺木第三天由笔者亲手启棺清理。从棺室中清理出菱形珠六仔十三档木算盘,錾花银耳挖筒,银镂花带板,昭明连弧镜,木戥秤。“卢维祯印”、青玉笔架,白玉印盒,抄手砚,卵形漆木棰,木漆奁,青花狮子弄绣球小口瓷罐等。当然最重要的是从墓主头部左侧取出了用蓝布包着的“时大彬制”款复鼎足式圆紫砂壶。
          时大彬制紫砂壶高9.2厘米,盖高3.4厘米,通高11.0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1.0厘米.底径7.5厘米,壶通体呈粟红色、略带黄、布满梨皮状白斑点,丰肩,鼓腹,曲流,流口高于口约0,1厘米,流中圆孔,柄体圆,上始于肩部,高过口约0.1厘米,下终于腹部,口盖与口沿等大,盖顶弧而略平,四周弧收。上倒一鼎形足,足方扁,外呈弧直外撇.内呈两个连弧.足厚0.35厘米,高2.5厘米。器底刻“时大彬制”四个楷书款识,单行竖排,为单刀阴刻,该壶在出土时,壶内装满茶叶,盖沿内侧已有轻度磨损,当为墓主生前使用过的。
          从造型上看,该壶体态丰盈,造型规则,其中腹径与通高,底径与口径均相等,而在一个倒置的鼎足,则使静止的,稍嫌呆板的壶身,显出了生动,露出了灵气,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质地上看,陶质较粗,杂有浅黄色颗粒,表面虽经打磨,还现出石榴皮状,从工艺上看,采用手制、捶片.包身筒成形,流.执采用钻孔塞泥法连接,题款系在胎土将干未干时用竹刀单刀刻出,起笔轻,落笔重,书法采用楷书,内容简洁,不加年号、印章、堂名、诗词之类。据墓中所出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戴耀所撰的墓志,墓主卢维祯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43年)隆庆二年(1568年)二十五岁进士,授太常博士,“已丑(1589年)进太仆寺改光禄寺卿”,“寻会推大理卿”,已补户部左侍郎代督仓场,厘奸别酌济虚,所派拨京通二仓运转使,三会忌者有所吹求。“公引咎乞归”。墓志上还说他“方期大用,而赋归田”,“未展其才,而年未竞志也”。由此推算,卢氏归隐,似应不迟于五十岁,亦则万历二十年前后,又据墓志称,卢氏归隐后,“长安贵人绝不相闻”可知其弃官后,未再北上,惟与原南礼部尚书朱天球结社于梁山,因此,卢氏的紫砂壶不是为官期间所得,就是归休途中经江浙一带得到的,壶在出土时盖沿已有轻度磨损,也证明墓主生前曾长期使用过。
          该壶的出土,轰动了国内外古陶瓷界,一些古陶瓷专家都先后对该壶给予高度的评价,据南京博物院原副院长宋伯胤先生考证,时大彬约生于明嘉靖初年,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谢世,而卢维祯于万历二十年前购得此壶时,时大彬尚在世,极可能正是时氏创作的高峰时期。目前,漳浦馆藏的时大彬制款紫砂壶有5件之多,均不如这一件可信,而全国各地出土的有报道的较可信的时大彬款紫砂壶还有江苏江阴市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曹氏墓出土六方壶,无锡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华氏墓出三足壶,延安崇祯十一年(1638年)墓出“吟余养浩然”款提梁壶等数件,相比之下,漳浦卢氏墓出土的入葬年代最早,墓葬资料最完整的墓主的身份也最高,故最可信。被宋伯胤称之为“时大彬模式”。
          继时大彬款壶的出土,1990年7月,笔者又在赤岭乡南坑村清理了一座墓碑刻“皇清乾隆二十三年戌寅冬日吉旦岁考进士少仪蓝公妣赠孺人徽郭墓男孙立石”的墓葬,该墓也是由村民盗掘,取出部分文物,但当天便被收缴,第二天笔者即前往继续清理。由于墓葬选在山坡上一个泉眼上,常年泉水不断,棺木泡在水中,丝织品色彩极为新鲜,清理时又从墓坑里找到竹管毛笔二支,竹剔花纸折扇一把。
          盗掘时出土的有“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朱泥小壶一件,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一件,“若琛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四件,带木盒小端砚一件,“蓝国威印”“赤山”,两方寿山石印,椭圆形锡茶叶罐一件,罐中装满茶叶,且有写着“素心”两字的小宣纸一方,应系茶叶的品名。
          这件紫砂壶胎色粟红,质致密,表面布满细微小点,素洁无饰,壶作扁圆形,直口,腹中鼓,上下同步弧收,圆足与壶口等大,底平,盖边沿方折,盖顶略平,圆钮,钮中有孔,圆执,执最高处低于口沿约0.1厘米,圆流,执与流都是采用暗接法,与壶身浑然一体,壶底分二行阴刻竖写“丙午仲夏,鸣远仿古”八字,下有“鸣”“远”二个篆印,一作椭圆,一作方形。壶口径,底径均5.6厘米,腹径8.0厘米,主4.3厘米.通高5.2厘米。
        最可惜的是,在盗掘中时,壶流被打碎了一半。
          墓主蓝国威,字少仪,漳浦县赤岭乡张坑人,据《漳浦县志》载,为康熙六十年(1721年)贡生,以叔父,福建陆路提督蓝理(1649-1720年)之力,授三等轻骑都尉。墓***出的清墨彩山水人物白釉茶盘是康熙时期的典型作品,白暗花白釉杯的“若琛珍藏”款,也是康雍时期的典型款识,两件均为景德镇的产品,茶壶的制作年代为雍正十年(1732年),与上述两器的年代也基本相符,推测系墓主在京任职或回乡期间途中得到的。
          特别可贵的是,紫砂壶,若琛珍藏杯,瓷茶盘,还有锡茶叶罐,茶叶,构成了一组典型的工夫茶具,也正是闽南地区清代有身份的男性墓通常采用的陪葬品。
          陈鸣远,号鹤峰,亦号壶隐,存世年代约为清初到雍正初,是清初最负盛名的紫砂陶工匠,他除了大量优秀的陶壶杯、盒、罐外,还用各色陶土制作大量像生陶,内容有莲藕、花生、荸荠、菱角、胡桃、豆角、板粟等,维妙维肖,几可乱真,此外,陈鸣远还将其雅健的书法运用到作品的款识中,极为鉴赏家所重,在国内外的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都收藏了陈鸣远的紫砂壶陶作品,但缺乏可靠的出土资料可资佐证,历来真假难以辨认,蓝国威墓的发现,填补了紫砂陶史的一项空白。
          从这件“鸣远仿古”壶看,此壶制作技艺极为精致,造型典雅,壶盖合缝严密,其中器口与圈足等大,圈足外壁垂直,内壁弧收这一特点与漳浦出土的卢氏“时大彬制”款壶相似。壶底免文系在将干未干的胎土上以竹刀划刻,一气呵成,没有重笔,其竖笔多先出现一个方折,重刀下轻刀收,横笔多轻刀下重刀收,八个字中“夏”字用草体,仿字作单人作旁加“放”字,“鸣”字的“口”旁作二点。以上的特点也与有关陈鸣远的记载相附合。此壶的出土,成为国内外陈鸣远作品的鉴定和珍贵的标准器。此壶的出土,同样轰动了国内外的古陶瓷界,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无独有偶,在那几天里赤岭乡又破获了一起盗墓案,缴获了一件陈鸣远制款紫砂壶,该壶出自一无名墓中,壶的胎土与上述一件一般无二,大小也几乎相似唯造型略有不同,壶的盖钮与上一件同式,钮下弧线下滑,无沿,无圈平底卧足,器底阴有楷书八字“壬子仲冬,名人法古”,分二排竖刻,且有印章两方,此壶的工艺造型均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两印章略有不同,铭文相对较为呆板,“壬子”应为雍正十年,该壶若非陈鸣远的作品,也应属当时的高手仿制。
          名家的产品毕竟有限,能够拥有名家的作品的只能是少数地位较高的人物,绝大多数需求者只能得到一般匠师的作品,或者名家款的赝品,闽南和江苏相距一千多公里,一般购买者的鉴别能力必然也是很低的,只要是紫砂陶色的小壶,只要有大彬、孟臣等名家的款识,也就卖得动。当工夫茶与紫砂壶的关系确立,被主流社会所认定,从此真真假假的名家作品,大家小家的作品,不管江苏宜兴还是广东潮州的产品,都涌到这个地区,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借助墓葬这一形式,把这段历史保存了下来。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5(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