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曼生墨——陈曼生轶事一则 作者:蔡耕

         在一册书刊介绍中,有人评价周绍良著作《蓄墨小言》。跑了上海几家书店去买,都说没有。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去信北京。向以读书与收藏为乐的李经国道兄求助。蒙他帮忙,将自己手头的一本邮寄来了。
          藏墨,久已成为收藏门类之一种。我也爱收藏点文玩,但尚未兼及藏墨,那又为何购置藏墨之书?请看《蓄墨小言·序言》。据序言作者周珏良云:“绍良另辟途径,二十多年来(此序言撰于1979年3月——耕注)集中搜罗清代具有年款的墨”,朝代是“清”,条件必须有“年款”。我对藏墨虽未涉足,而对生于乾隆33年,卒于道光二年的陈曼生生平及曼生壶甚感兴趣,我想,书中能否有陈曼生墨呢,检看目录,心中一喜,藏品“一一二·陈鸿寿墨”即是。
          周绍良所藏这下一笏陈鸿寿墨,一面是行书“种榆仙馆书画墨”七字,背面是砖文“嘉庆辛未年十月造”八字,顶“顶烟”二字。此墨年款明示“嘉庆辛未十月”即嘉庆十六年(1811),陈鸿寿44岁,陈于是年三月移任溧阳县知县,同年十月造此墨。
          种榆仙馆为陈鸿寿书斋号之一,其诗集即名《种榆仙馆诗钞》,又自号种榆仙史、种榆道人。另外,苏州博物馆藏有徐■为陈鸿寿作《种榆仙馆图卷》,孙慰祖《陈鸿寿篆刻》刊出“茶熟香温”一印。边款云:“嘉庆乙丑六月九日,同人冒雨过种榆仙馆,补萝庵主属,曼生作。”均可证。
          在后来的《蓄墨小言》翻阅中,又意外地发现与陈鸿寿有关的一条,即藏品“八八·巴慰祖(汪)等六人联名制墨”。此条年份更早,且与同好者多人共制。藏者有一段收藏此墨过程的生动描述:“厂估马叔雍旧蓄碑形墨两笏,同式,俱已残断,经黏合后也不能全,盖其潮损殊甚,即使珍重保存,恐未必能久,故无人敢问津。但此二品确为不易得之物,最后还是一归张子高石顽墨艳之室,一归寒斋。”藏者又言:“阴识填金;背光平无字。访墨十余年,从未见第三笏,虽已三段,四周剥落已甚,形同骏骨,但仍收归箧中。合作墨人数之多,也属此墨。”
          墨为碑形,首为双螭,中间有穿。碑身隶书三行:“嘉庆元年,岁在丙辰,江元/卿、巴孟嘉、陈静侯、陈曼生/钱立群、钱宗甫同造。”嘉庆元年,即1796年,陈曼生29岁。此墨具六人姓名,言明“同造”,陈曼生名列其中,序位第四。此条反映陈曼生与自制墨结缘,时间更早了。
          明清两代,文人墨客,名流高官,造墨风气大兴,尤以清代为盛。根据各人身份与爱好,有“书画墨”、“写经墨”、“校书墨”等;或以本人姓名、斋名制墨,“种榆仙馆书画墨”即属此一类。自制墨,可自用,亦可赠人。由于选料优良,造型精美,成品称得上精彩纷呈。不必讳言,这可是一种容易被人疏忽而确属值得重视的史料载体。
          陈曼生于诗、书、画、印均擅长外,他还喜爱紫砂壶,与制壶名匠杨彭年合作,试创新式,撰刻壶铭,将紫砂茗壶工艺,开辟一个新开地,迄今更是享誉海内外。以上所引曼生材料一则,自属雅流韵事,但从中不难看出,陈曼生艺术趣味的广泛性以及他为人的亲和力。如今若为曼生立传,似乎不应忽略的。

        注:书中考证:“巴孟嘉,见石图柱修《歙县志》卷十《人物志》:‘巴慰祖……子树■,字孟嘉’”云云,本条题目“巴慰祖等六人联名制墨”,应改为“巴孟嘉等六人联名制墨”。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0(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