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欧窑誉古今——《宜兴均陶》序 作者:史俊棠

        具有7000年悠久陶瓷史的陶都宜兴,先民们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制陶,迄今未曾中断,创造了灿烂的陶瓷艺术,积淀了厚重的陶瓷文化,在中国陶瓷史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宜兴陶瓷品种门类繁多,无不凝聚历代陶工的聪明和智慧。宜兴地区的古代制陶业,到商周时期不仅制作夹砂红陶、灰陶,而且出现褐陶和几何印纹陶。至春秋战国,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残片在丁蜀镇窑场几乎到处可见。汉代的宜兴窑业已有相当规模,特别是东汉釉陶的普遍烧制为后来的宜兴青瓷和均陶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经过晚唐和五代十国,到宋代的宜兴陶窑以丁蜀镇为中心,主要烧制施釉的缸、钵、坛之类日用陶,主要有象牙山龙窑群、青龙山缸窑群、蜀山龙窑群、南山龙窑群。明清时期,宜兴陶业勃兴,至清代中叶丁蜀镇有大小龙窑四五十座之多。除独树一帜的宜兴紫砂之外,丰富多彩的宜均和日用陶深得市场欢迎。从此,宜兴窑(日用陶)、欧窑(均陶)、蜀山窑(紫砂)三大名窑闻名于世。“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这是《重刊荆溪县志(嘉庆二年)》对当时丁蜀地区陶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让思维跨进历史的长廊,思索宜兴均陶走过的岁月,弘扬它所留下的荣耀和辉煌,这是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和均陶从业人员的激情与梦想。“欧窑”的瑰丽,“葛窑”的凝重,“宜均”的璀璨,数百年来宜兴均陶艺术品进入宫廷皇室,出口海外,屡得奖项,这一个又一个的收获,铸成永恒的文明,传递文化的脉动,同时也记录了宜兴均陶独特的迷人风采。目前,海内外陶瓷收藏家,对“宜均”的兴趣并不亚于官、哥、汝、定、钧等中华历史名窑的作品,我深信“宜均”作为华夏传统陶瓷大家庭中的一员,将得到不断弘扬,穿越时空,延续文脉。
          《宜兴均陶》的编撰是我们的夙愿,也是宜兴陶瓷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也深知编写这本书的难度是大的,关键是历史资料的缺乏,文献记载又不多,只有少数的书籍里只言片语地提及“欧窑”、“宜均”的情况,更不要说是专著了。所以,要系统、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宜兴均陶的历史沿革、艺术成就和文化底蕴,出版一本有史实价值的书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陶协组织编著《宜兴紫砂陶》一书时,我们就有一个设想,待它出版后立即组织力量着手编写《宜兴均陶》,旨在挖掘均陶的历史,弘扬均陶的文化,推动均陶的发展。
          从2007年9月开始,《宜兴均陶》编纂启动,全书分5个部分讲述宜兴均陶的历史沿革、工艺特色、产品门类、艺术成就和研究文集。着重书写明清时期“欧窑”和“葛窑”的声誉,现代宜均的神韵,描述“均釉”与“堆花”这两项陶艺绝技,记录历代技艺人物的光彩人生。书中还搜集200多幅均陶照片,包括古代均陶文物图片。这些珍贵资料的获取,得衷心地感谢热爱均陶、研究均陶的专家、教授和收藏家。
          宜兴陶瓷,岁月悠久,历经沧桑,愈发鲜艳。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均陶,也一直印证着陶都的辉煌,而为宜兴人所骄傲。
          蒋尧基、崔听槐、张志泉三位同志不顾年事已高,陶瓷文化弘扬之繁忙,勤奋工作,埋头写作,在不长的时间内终于完成了本书14万字、200多幅照片的搜集、组稿、编辑工作,精神可嘉。但尽管如此,挂一漏万也在所难免,书中不足之处,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宜兴均陶》的出版,填补了宜兴陶瓷文化研究上的一个空白。陶协为之而感到欣慰。
          
        2008年6月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5(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