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宜兴惠孟臣与潮州吴孟臣的故事

        惠孟臣,江苏宜兴人。明末《阳羡茗壶系》说“不详何时人”,只知道他“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浑朴工致兼而有之”.

        在清代人的著述里,都不详其姓,对于他的壶艺评价,也很不一致。

        张燕昌说:“余少年得一壶,底有真书‘文杏馆孟臣制’六字,笔法亦不俗,而制作远不及大彬。”由此看来,孟臣不过是一个普通壶工而已。

        但吴骞则说:“余得一壶,底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书,制浑朴而笔法绝类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桃溪客语》载:“孟臣笔法绝类褚遂良。”

        出土和不断发现的孟臣壶,多为小壶,且较大壶制作精良,为后世水平壶之滥觞。我国华南地区盛行功夫茶,水平壶最受欢迎,“漳、泉、明三府品茗,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因此,“潮州人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孟臣壶简直成了水平壶的专用名词。所以,惠孟臣名款的小壶及“荆溪惠孟制”的印章壶,代代多有出品,直到现在。

        近数十年来,惠孟臣的作品发现了不少,“听泉山馆藏白砂大壶一具……底刻‘大明天启丁卯(1627年)荆溪惠孟臣制’楷书十二字”。

        孟臣壶在华南一带流传最多,但伪托的亦特别多,如不是精于赏鉴的人,很难辨别它的真假来。

        雍正初年就有人仿制孟臣壶,后仿制者日见增多。其作品朱泥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所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亦大彬后一名手也。

        孟臣壶的断代方法,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工艺的精细:孟臣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细。清初壶内底面均不用竹刀修刮,嘉、道以后才用竹刀修刮。

        (2)朱泥壶在雍正、乾隆曾有部分作品用化妆土作表面,壶表里颜色不同。


        前文谈到“孟臣罐”系指明末清初制壶名家惠孟臣所制之小罐,其实,宜兴明代制壶名家时大彬、供春等,声名更著,而独孟臣之小罐适合潮州工夫茶之用,故潮州地域,孟臣之名比他人为大。引种小罐:因底部钤有“孟臣”二字之朱文小印而名。清人《海珠边琐》中记述:“潮州人饮之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孟臣壶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又云:“偶过随山馆,见一紫砂小壶,署‘鸿桷清玩金竹子’七字,知为胡大灵方遗物,可宝也。”既证当日茶风之盛,且饮者也多追求名家之作矣。
          其实,潮人孟臣罐制作,早已据工夫茶之需要加以“改造”了。远的不说,清代至民国初,小罐之集中生产地枫溪,孟臣罐为一家住当地井州寮(地名)之吴姓人家祖传技艺。它用手工在土轮车上精工制作,造型美观,釉面红润,光滑晶亮,罐口、出水口(壶嘴,术语称流)、罐耳上部,三点成一直线,倒扣时,口、嘴、耳顶,全部着地,平稳非常,俗谓“三山平”。由于拉制手艺谙熟,坯泥均匀,出水嘴和耳用流量相等,又安得合理,故无冶将它正面或倒壁着轻放于水面,都不会因重量失衡倾斜跑气而进水下沉。其罐底也同样钤“孟臣”小印。与他人之作相杂,熟行人一上手,好坏立判。吴氏名声大噪,人称其“吴孟臣”。其时茶客们也只知有吴孟臣,而不知有惠氏了。并且奇怪得很,阿公被人称“吴孟臣”,后来孙子也被称为“吴孟臣”,究竟哪一代获此称谓,竟被搞混了。但无论怎么说,“孟臣”已早在枫溪落户,并‘改姓”为吴。此一现象,一直流传至今。这正说明,枫溪人对孟臣罐的继承与创新了。
          在枫溪,还流传着一个老吴头卖冲罐的故事。
          据说,以前吴氏所作孟臣罐曾经卖到一支一个银元。而老吴头也怪,他一天只卖一支,如此高价,从不多卖。一次,一个外地人寻上门来,老吴头不在家,他老伴见有这样的好价钱,一下子卖给他二十支。那人喜不自胜,连忙往布袋里装。恰巧在这时候,老吴头回来了,见状,他不嗔不怒,不声不响地蹲下去,捡起冲罐,装模作样地稍看后,说:“这支废品”,“这支无用”,边说边一支支往地上摔……当那外地人愣过神来,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时,忙苦苦相求,请他不要再摔,多卖他几支,好说歹说,最后才破例,卖给他四、五支。那人走后,他老伴哭了起来,埋怨他到手的钱不收,情愿白白摔掉,嫁给他,凄惨一世。老吴朝她瞪眼大吼了一会,才把秘密告诉她。原来,他每卖出一支冲罐,就偷偷把一支沉到井底。日后,这些捞起来就是钱呀!这一故事,人们是作为述说老吴头的怪脾癖来讲的。其实,他这个人倒有点“经济头脑”,不但早已懂得物以稀为贵,而且明白将来成为“绝活”的价值。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66(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