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普洱茶收藏饮用两不误

        好茶价格较去年涨10%-20%,今年云南普洱毛茶价格涨幅最高达100%
           百年贡茶"万寿龙团”等5件与茶有关的国宝3月19日回乡省亲,从北京启程经天津、济南、上海、杭州、福州、广州、南宁、昆明8座城市,本周末将回到普洱茶的故乡普洱市。同时新命名的普洱市也将于4月8日挂牌,除了为实现历史的回归之外,主要是为了重振普洱茶。目前北京市场的普洱茶价格一路攀升,普洱茶再度升温的同时,在收藏市场也受到很多收藏者的关注。
          市场鱼龙混杂
          普洱茶由于近年的推广,价格走势一路向好。通常茶叶市场上,好茶一般过一年其价值会增加10%-20%。据悉,今年云南普洱茶由于气候及供求矛盾等原因,仅毛茶涨价幅度最高已达100%。目前毛茶的每公斤售价从之前的几元涨到现在的几十元。有茶商认为涨到200元以内都是正常的。
          在拍卖市场上也有不少亮点,2002年,100克的普洱茶在广州卖出了18万元的天价;2004年,广州以78万元拍出了6筒陈年普洱;2005年,云南的十六茶山纪念版普洱茶盒以16万元拍卖成功,鲁迅先生收藏的3克普洱茶曾拍出1.2万元的天价。
          目前,随着价格的一路走高,市场上普洱茶鱼龙混杂的情况非常明显。以产普洱茶出名的勐海县为例,全县仅有茶园23万亩,年产晒青毛茶8000吨左右,但茶叶初制厂就有559家,精制厂有近60家。一些小厂家因缺乏知名度、产品质量差等原因,销售困难,于是产生了假冒产品。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市面上销售的所谓1957年的"云南普洱砖茶”肯定是假的,因为云南1977年才开始生产。
          此外,4月2日,北京市消协、北京市茶叶协会联合发出提示,消费者应认准QS标志,按规定自2007年起生产的普洱紧压茶包装纸上必须有QS标识。普洱茶的产地有着严格限制,只有云南产的大叶种晒青茶才能称之为普洱茶,而且"普洱茶并不是越陈越好”。
          收藏可提升食用价值
          针对普洱茶的收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李永泉表示,饮用是作为食品的普洱茶的第一属性,收藏是为了经过多年"后氧化”过程,使其口感更好。
          李介绍说,普洱茶作为近年来被重视的食品,在被人体吸收之后,具有消食消脂的功能。
          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茶种,不同于绿茶等其他品种,其显著的特点就是耐储藏。如果保存适当,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没有问题。经过妥善的保存,这样一个"后氧化”过程,可以使其口感更好。
          应该说,收藏也是为了提升其食用价值。
          他强调说,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讲,普洱茶的收藏条件是比较难达到的。首先,温度上应该保持在4到25度。这个区间的温度适合普洱茶以适当的速度被氧化;其次,在湿度上应该严加掌握,一般消费者家庭对湿度上不容易把握,过干对茶中的元素够成损伤,过湿则会使其发霉。
          ■收藏答疑
          1 生饼和熟饼如何区分?
          依制法不同,可分为生茶和熟茶。
          普洱生饼:普洱生饼即为云南晒青绿茶紧压制成的饼,由于是低温其中的微生物仍然存活,才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发酵,也是收藏的价值所在。叶绿,汤色绿黄。口感苦涩不经过"渥堆”而完全依自然转化而成,这是历史上的传统制法。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视保存环境条件,至少需要十年,时间越长,茶体内的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和非酶性氧化越完全,其香味越发醇厚,韵味丰富。
          普洱熟饼:从发酵程度上看,熟茶是指毛茶经过"渥堆”工序,即通过湿熟作用以人工方式速成发酵,转化茶叶内含物质,减除苦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缩短其陈化时间,可提早饮用。3-4年的普洱熟饼即体现发酵后普洱的特性。
          陈香纯正,汤色红浓,耐泡,口感稠厚,叶底呈褐色或深绿色,有弹性。
          2 储存方式对普洱茶口感的影响
          依存放方式不同,分为干仓普洱茶及湿仓普洱茶。
          干仓普洱:指存放于通风、干燥及清洁的仓库,使茶叶自然发酵,陈化10~20年为佳。
          普洱特有的陈香味,有时闻起来像枣香、樟香等,沉着,没有异味、霉味,口感有一定的厚度,汤色明亮,较澄清,呈红浓色。
          湿仓普洱:通常放置于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速度。由于茶叶内含物破坏较多,常有泥味或霉味,湿仓普洱陈化速度虽较干仓普洱快,但容易产生霉变,对人体健康不利,所以不主张销售及饮用湿仓普洱。
          有明显的异味,甚至有些茶有霉味,口感较薄,没有厚感。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72(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