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见证辉煌——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的宜兴紫砂

      作者:史俊棠2010-11-01 11:39:43 来源:中国紫砂艺术网
         古老的陶都,风雅的紫砂,发端于宋代,勃兴于明清,鼎盛于当代。数百年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壶,她的名字叫:宜兴。”紫砂作为“陶中瑰宝”,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珍视。
             宜兴紫砂从清末至明初,依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通常是技艺人员自选泥料做成陶坯,然后委托窑户烧成,或者由窑户老板收购坯件,烧制后上市。抗日战争时期,7座紫砂龙窑和100多间厂房相继被毁,技工大量流散。整个蜀山的紫砂窑场全年所产紫砂茶壶不满千把。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阶段,紫砂业一片萧条,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紫砂产业开始恢复。1950年11月,成立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组织窑户参加本地或外地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和华东特产展览会,为产品打了销路,全年产量8万件,产值1.2万元。1954年10月成立紫砂生产工场,隶属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同年12月,31家窑户与36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场,烧窑11次,产量44万件,产值5.9万元。1955年,蜀山、前墅一带的紫砂从业人员组成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主要生产茶壶。1956年紫砂陶产量90万件(其中出口28.2万件),总产值55万元。该社设立“紫砂陶艺班”,招收艺徒61人。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蒋蓉7人为“技术辅导”。1958年4月,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
              196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从业人员578人,年产量109万件,年产值72.7万元。1966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技术培训和产品创新。“文革”开始时,紫砂生产每况愈下,1970年产量91万件,产值83.2万元,1978年产值212万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紫砂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2年,丁蜀镇郊的周墅乡办起了周墅紫砂厂,1985年改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属镇办集体企业。至1987年发展到拥有1260多名职工,年产值1008万元,出口创汇20万美元,利润193万元的规模企业,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1991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企业,生产各类紫砂陶1000余种。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的一片红火,掀起了宜兴地区兴办紫砂厂的热潮。从此也改变了一家工厂独家经营的格局,工艺人才开始流动,技艺人员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大批乡间农民学做紫砂茶壶。继而,川埠乡、大浦乡也纷纷建起紫砂三厂、四厂、五厂,这些生产紫砂的企业,1990年累计出口紫砂陶80万件,创汇278万美元,占宜兴陶瓷创汇总额的44.5%。宜兴紫砂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大奖100多项,如,1984年,紫砂百寿瓶和竹简茶具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博览会金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宜兴紫砂空前繁荣,内外销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紫砂收藏热遍及港台和大陆。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紫砂行业重新“洗牌”,在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中,生产经营的方式回归到民营和作坊式。原来的宜兴紫砂工艺厂更名为宜兴方圆紫砂工艺有限公司,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也改名为江苏艺兴紫砂陶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又派生出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宜兴市阳羡茗陶苑、范家壶庄、宜兴古龙窑紫砂陶瓷艺术厂、宜兴蜀古紫砂工艺厂等数十家股份制或民营企业和上千家个体作坊,从业人员逾3万人,产值超10亿元。这样的形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宜兴紫砂从民间中来,回到民间中去,这是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属性所致,也是本质的回归。目前紫砂致富于一方百姓,也成为宜兴的城市名片。2005年,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托尼·弗莱克斯先生说:“中国陶都在宜兴,世界制壶中心也在宜兴。”这说明紫砂不仅属于宜兴,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宜兴紫砂是一项传统的、特色的、文化的产业,彰显了陶都的地位。至2009年3月,已经拥有技术职称的技艺人员1778人,高级工艺师95人(含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50人,其中,国大师10人,省大师14人,省名人27人),工艺美术师192人,助理工艺师659人,技术员832人。这些技艺人员有70%以上来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办起来的乡镇企业,他们是抖落田间泥土、又抟埴陶土的紫砂艺人,使传统的宜兴紫砂脉络延绵,经久传承。2006年12月,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宜兴紫砂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
              宜兴,因盛产紫砂陶而闻名于世。陶都,也因紫砂陶而饮誉中外。
        (作者系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109(s)   1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