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风民俗--紫砂纪念壶
    2.  以紫砂壶为代表的陶瓷文化,承载了许很多多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习俗,同时又体现时代的发展和具有当代意义的创造。在紫砂壶艺领域中有一大类属于纪念意义的壶体造型,业内称之为“纪念壶”。它既融入了光鲜的民风民俗,又不停留于传统的层面,而是不断地将文化涵养、社会流动、人生阅历充实到壶艺创作中,形成开放的心境、宽大旷达的襟怀胸襟、丰硕的情感,用紫砂壶传递纪念的主题。   中华民族历来对佳节、寿喜、婚嫁和重大庆典流动等都有欢庆、志喜、祝贺的优良传统。从诗赋文章到书法绘画可谓根繁叶茂。而宜兴紫砂也同样如斯,数百年来用喜庆文化元素创制的紫砂纪念壶就不乏其人。如民间的“五蝠蟠桃壶”、“子孙满堂壶”、“遐龄 [详细...]
      2010/11/06 14:39:48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紫砂泥的加工历史
    2.  开采出来的紫砂泥矿土质硬如石,经选矿得到所需紫砂矿泥,依品质高低出售给磨坊户。泥料磨坊主把各种优劣不同的块状泥分别摊在竹席上风吹日晒,俗称摊场。数月后,块泥经自然风化后呈豆粒大小之颗粒,然后用石磨磨成细粉;石磨有一人牵的小磨,三人牵的中磨,有用牛、驴拉的大磨。其粉末按做大、中、小件,粗货、细货不同的用泥要求,用粗细不同的筛子人式筛灰。过筛时粉尘污染严重,操作者全身都是泥灰,往往光着身子操作,这种生产状况在紫砂工艺厂里一直延续到1966年,直到机械化粉碎、风力筛泥后,才有所改善。过筛后的粉末被放在面缸里加水调和,然后做成一尺六寸见方的长方形元宝形湿泥块(每块约25斤)出售,是为生泥。生泥的品种 [详细...]
      2010/11/06 14:37:34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紫砂泥的开采历史
    2.  因为没有电能及机械动力的介入,没有应用爆破等科技手段,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紫砂泥矿的开采仍承袭几百年来一以贯之的原始开掘手段、规模与效应。   黄龙山是一座高60米左右的黄石山,是主要的甲泥和紫砂泥的产区。找泥宕的办法是,先在黄石山凹处的石底脚处试找“眼口”,由“眼口”引进石隙底部,逐步以泥引进、见泥追泥,逐步深入。如有泥可采,“眼口”就成了“宕口”。“宕口”一般以开挖人名字命名。“宕”即洞,挖进三五尺(一米多)就需用就地产的黄石搭圈,以拱圈支撑,凡挖进一二米就需以石砌拱,以防塌方之危险。挖洞不能太阔,约一米多,窄时要侧着身子进出,调试一般只一人多高,具体调试视挖掘时周边泥层情况 [详细...]
      2010/11/06 14:37:05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曼生壶相关知识
    2.  由陈曼生设计,杨彭年等人成型,再由陈曼生及其诸友题字刻铭的茶壶,后代称之为“曼生壶”。《清代学者像传》说他“爱阳羡之泥,创意造型范为茶具,艺林争宝之,得其一枚,珍逾拱璧,至今称为曼生壶”。   “曼生壶”有陈曼生署款,壶底有“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壶把下有“彭年”小印章。其署款书体,有隶书、行书、楷书及草书,此外还有瓦当、金文等,画貌丰硕。有的为幕友所作,则署曼生和作铭者双款。如上海博物馆所藏曼生提梁壶,上刻“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频迦书”等于。所谓“桑连理馆”,其说为:“溧阳县署有古桑一株,与墙外桑连枝直接,先生名其郡斋曰桑连理馆,文案之暇与同人觞咏流连,无间 [详细...]
      2010/11/06 14:36:15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部分紫砂壶的出土记录
    2.  1989年泰州市迎春住宅小区基建工地出土的缺盖绞胎圆壶(高11厘米、口径7.7厘米)   1968年江苏省江都县于沟乡红飞村郑王庄明万历四十四年曹氏墓出土“大彬款六方壶”(通高11厘米、口径5.7厘米)   1984年无锡县甘露乡萧塘村明崇祯二年华师伊墓葬出土“大彬款柿蒂纹三足壶”(通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   1987年山西晋城泽州县大阳镇陡坡村明崇祯五年张先奎墓中出土“丁未夏日时大彬制款圆壶”(高9厘米、口径5.8厘米)   1987年5月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王家沟村明崇祯十五年杨如桂墓葬出土“大彬款腰圆式提梁壶”(高15.3厘米、口径5.1*6.8 [详细...]
      2010/11/06 14:35:25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紫砂壶的考古发现(一)
    2.  紫砂泥矿是与夹泥开采联系在一直的,这种出生形式注定了紫砂陶最早是以日用陶的器皿形式泛起,被陶工们做成形态各异的容器,用来煮水、盛物。   1965年在南京市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发掘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司礼太监吴经的墓葬,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大壶。这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把紫砂壶。这把壶通高17.7厘米,口径7.4厘米。它的泥料质地、烧成工艺和火候,以及成型方法和宜兴日用陶(如砂锅、小罐之类)“斫木为模”的方法相似,是将泥料捶压成片后,在木模外按压成身筒,嘴和提梁的安装是在身筒上挖洞之后,插入铆接,和明代中期以后制壶的工艺手段有显著区别。从形制、容量及使用功能来看,这把壶完全符 [详细...]
      2010/11/06 14:33:39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紫砂壶的考古发现(二)
    2.  2005年的8月,我们在宜兴市川埠潜洛乡发现古窑址出土的紫砂穿心铫(煮水的容器)。遗址通窑全是烧的统一品种装在掇罐里烧成,产量很大,穿心铫与时大彬的茶壶在明代万历年间曾为流行时尚,而这只紫砂穿心铫的提梁做法类似于吴经墓葬提梁壶,从金属煮水器仿制而来,把梢有琢磨的痕迹。从相同器物的盖残片看,在一片突出的泥片上加一道简易的圆形子口。它的材质较吴经墓葬壶纯正,而制壶工艺仍属圈围缸瓮之法,而非打身筒成型,是晚于嘉靖吴经墓葬壶、早于万历时大彬壶的明末产品,也是紫砂壶最早是用以煮水煮茶的器皿例证。   早在这只紫砂穿心铫出土之前,1991年江苏省无锡市南禅寺出土了明代失盖紫砂壶,它的特征是平肩,底 [详细...]
      2010/11/06 14:33:0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商号(一)
    2.  从前蜀山四周农村潜洛、上袁、中袁、牛毛圩、西望圩一带,有大量农忙务农、农闲制坯、半耕半工的制陶人家,制作坯件由窑户收购,论件计酬,品种均为日用大壶,如寿星壶、洋桶壶、龙蛋壶、壶底等,以及小茶馆用的贡灯、贡壶类。上等茶壶则为少数巧手制作,均以祖传师承,受雇于窑户,在作坊间制作,或在家中制作特定的制品,如鱼化龙、传炉壶、柿子壶等。 紫砂陶的组织者主要是专业窑户,前店后坊自产自销,雇客师在家制作,或兼收乡坯,或有店在城市、厂在陶乡,也有自己不做专靠收坯烧窑经营的。也有紫砂制作高手自身开让烧窑的,其中有良多是地主从事陶业的。 从辛亥革命至1937年抗日战役全面爆发前,宜兴的陶业出产包括紫 [详细...]
      2010/11/06 14:31:0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民国时期的紫砂壶商号(二)
    2.  汪裕泰与汪庄茶行,为安徽绩溪人汪锡纯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在上海创办,其子汪惕予在杭州营造汪庄,内有饮茗室、茶叶供给部,曾礼聘冯桂林去杭州制壶,壶款印记“卷翁”。 “吴德盛陶器公司”开设在宜兴县城,店主叫吴汉文。他能切身操刀在紫砂陶上镌铭刻画,署款“岐陶”、“企陶”、“潜陶”。吴德盛公司的出品,还有署刻濑石、岩石、石溪、友石、缶硕、淦庭、北岩、少亭等,皆是这一时期的紫砂陶刻艺人。“吴德盛”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为一圆形图记,阳文四字楷书“金鼎商标”,中有一鼎,小篆“德盛”二字。为“吴德盛”制坯的有:胡耀庭、王熙臣、储银兰、冯桂林、邵六大等。 “铁画轩陶器公司”的创办人叫戴国宝, [详细...]
      2010/11/06 14:30:29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1. 清代紫砂壶名家传略(一)
    2.  黄玉麟(1842-1914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宜兴蜀隐士,为清末闻名制壶艺人。从师邵湘甫,三年即青出于蓝,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制假山,得画家皴法,层峦迭嶂,妙若天成。因受吴大澄和顾荣林之聘,玉麟得以观彝鼎及古器,艺日进,名益高。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笔者就所访、所知,浅析玉麟壶艺风格及成艺过程,如有疏漏,仅请方家指正。   鱼化龙迷 迷鱼化龙   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县城,原名玉林,因避战乱,于六岁时迁居宜兴蜀山,七岁丧父,由母亲邵氏抚养成人。玉林长至十三岁(1856年),糊口所逼,母邵 [详细...]
      2010/11/06 14:28:06 来源:网络 编辑:中国紫砂艺术网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09(s)   0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192450
    memory 3.23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