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远山:丁小真个展

          (1/9)远山:丁小真个展

          (2/9)《放生桥》 丁小真 100x68cm 2016年 纸本水墨

          (3/9)《飞花-2》 丁小真 30cm 2016年 绢本团扇设色

          (4/9)《蝴蝶的翅膀-2》 丁小真 24x26cm 2016年 纸本设色

          (5/9)《兰若图-1》 丁小真 32x66cm 2016年 纸本设色

          (6/9)《兰若图-2》 丁小真 32x66cm 2016年 纸本设色

          (7/9)《林-8》 丁小真 66x67cm 2014年 纸本水墨

          (8/9)《林-9》 丁小真 65x68cm 2016年 纸本设色

          (9/9)《看山-27》 丁小真 49x63cm 2014年 纸本设色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远山:丁小真个展
          展览时间:2016/12/15~2017/01/03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美院大楼一层-(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
          主办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新闻晨报 承办:上海新闻晨报杂志社有限公司 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
          参展艺术家:丁小真

        开幕时间:2016-12-15 15:00

        策 展 人:杭春晓

        学术主持:王劼音

        此次展览汇集了丁小真自1999年至今的五十余件作品。以2003年以来的水墨风景为主,如《看山》、《岭上》、《林》、《航》等系列。同时展出了部分植物草虫作品。

        艺术家简介:

        丁小真,本名丁蓓莉,上海大学美院中国画系副教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十届全国美展银奖、上海展艺术奖,上海市政府“文艺创作优品”奖,2013上海文化新人,2009上海美术大展沈柔坚艺术基金奖,2003上海青年美展二等奖等。主要公共收藏: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等。

        丁蓓莉的“视觉简史”

        杭春晓

        习惯丁蓓莉“水天一线”的远山,猛然看到她2003的一件作品《睡着的房子》,定然诧异。我们很难将这样一幅都市景观的图像经验,联系萧远淡雅的“丁蓓莉”。然而,有趣的视觉秘密却隐藏在这幅作品中。《睡着的房子》描绘的是都市中的楼群,一种显而易见的努力非常直观——形式构成性。毫无疑问,8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水墨构成课”,正是这种努力背后的“历史经验”。应该说,新时期之后的二十多年中,形式独立的现代主义经验在水墨中往往扮演了一种革新者形象。求学并成长于此间的丁蓓莉,自然分享了这种“革新”。《睡着的房子》借助楼群自身的块面化,形成水墨叠加中的构成感。从某种角度看,恰是那个时期水墨现代性命题在一位年轻画家身上的自然反应。

        然而,这种努力没有得到延续。2004年的《云娜》、《钱江远眺》,对丁蓓莉而言极为重要。《云娜》中的丛林,暗示了画家对城市的观看向郊外转换。并且,这一方向在《钱江远眺》中最终落实。将2004年的作品对比《睡着的房子》,形式构成感悄然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关乎自然的真实感。这种变化的具体诱因,我们无从得知。但自然感显然源自画家接受的学院教育——写生训练。写生,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中往往承担了绘画走向现实的历史使命,并成为美术教育之基础。与之相应,二十世纪下半叶建立的写生与创作关系,亦是丁蓓莉视觉训练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2004年的丁蓓莉开始面对自身成长中的两种视觉知识:形式构成的现代性、写生真实的现实性。毫无疑问,两种观念左右了中国画数十年的发展逻辑,也是丁蓓莉这代画家不得不面对重要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03、2004两年间的丁蓓莉,面对两种看似对立的视觉知识,并没有采用非此即彼的态度。《云娜》相对《睡着的房子》,虽然丛林的自然感消解了楼群叠压的构成感,但高楼、丛林与天空的边缘线,却保留了块面化的构成因素。这种方式,在《钱江远眺》中转化为了“水天一线”的构图方式。至此,我们熟悉的“丁蓓莉”从纸面凸显而出。此后,丁蓓莉的画面主要在《云娜》的山林、《钱江远眺》的水际的两条线索上深入,并持续地通过水墨语言的锤炼消解自然感与构成感的“分歧”。

        2007年左右,丁蓓莉的水墨语言在淡墨积染中逐渐成熟,形成别有韵味的画面质感。并且,山林与水际也时常穿插一体,成为带有景深感的空灵画面。无论水色山韵,松茸散淡的水墨语言中,自然感也罢、构成感也罢,都得以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情绪。应该说,正是这种情绪使我记忆中的“丁蓓莉”与远山建立了某种联系。以至她与我商量展览名时,会不由自主地说出“远山”。远山一词不仅是画面的直观描述,更是那层视觉情绪的体验表述。远,是带有传统美学特质的词汇——具有心理空间的画面。如果说,构成感是理性构建的图像、自然感是视错觉构建的图像,那么“远”则是心理空间塑造的图像。在中国画内部,物象从来不只是物象,而是浸透了心理距离的载体,是言此及彼的视觉表征。丁蓓莉抓住了这一特质,并以水墨特定的幽深韵味强化了心理空间,也因此消化了她曾接触到的两种视觉知识。构成与自然,竟然在她看似简单的空灵中得到了融合。

        (本文节选自《远山 ——丁蓓莉的“视觉简史”》)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7(s)   12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