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刘佳:让画院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助燃剂”

          (1/2)苏州国画院画家在苏州高新区树山写生

          (2/2)“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展厅现场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全国地市级画院中,成立于1960年的苏州国画院有着相当的实力和知名度,在近60年间,这个老牌画院经历了对吴门画派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期,也经历了对传统绘画的反思和变革期。如今,苏州国画院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新的办院理念和功能定位,新的艺术家梯队和文化结构,都在对苏州这一地域文脉产生影响。那么,苏州国画院究竟采取了哪些积极的办院策略?“新吴门画派” 的新内涵和新突破体现在哪?其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的重要展览和写生活动又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更具高度的思考?日前,记者采访了苏州国画院院长刘佳。

        以人才为中心  反哺地域文化

        美术文化周刊:近年来,苏州国画院如何定位自身发展,有何新举措?

        刘佳:苏州国画院正经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一方面,新的领导班子一改往常思路,更多采取“进”的策略,无论是人才引进、鼓励机制、创作展览、任务责任还是对外交流等,都开始采取积极姿态。另一方面,对于“新吴门绘画”,国画院是在吸收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当代吴门绘画的新风格,既不死抱传统不思创新,也不只求惊奇而没有传统根基。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国画院的发展方向、人才选择、展览宣传、交流研讨的议题等。

        国画院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建设和由此产生的大作、佳作,这是国画院存在的基本定位,也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核心。无论何种举措,都是想尽可能为画家创造良好、宽松的创作环境,推出新人才、新作品,这也是苏州国画院新时期发展的核心。

        美术文化周刊:您认为新时期画院的功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苏州国画院是如何培养人才,带动区域性美术发展的?国画院人才培养的内在特殊性是什么?

        刘佳:画院除了创作研究、培养教育等功能之外,新时期最重要的功能应该体现在对地方文化建设等公益性特征上。近几年我们重点打造了多个展览品牌,以展览带动创作。比如,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主办“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持续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苏州国画院作品展”“溢彩苏州——中国画·画苏州”采风写生活动及展览、苏州国画院年度院展、苏州国画院画家双个展等。这些项目及展览目前已经成为苏州市民每年期盼的文化艺术大宴,是苏州本地文化的公益反哺,这对苏州城市形象、城市魅力和城市竞争力都是无形的助燃剂。

        相对高校而言,国画院在人才选择和引进上更注重自身发展的思路和绘画风格流派的总体把控。能够进入国画院的画师,其绘画风格已经基本成熟,且都是具备一定绘画地位的代表性艺术家,所以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土壤,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然后等待佳作产生。过多地干涉艺术创作会适得其反。

        找准创作定位  拓展交流渠道

        美术文化周刊:“新吴门画派”在学术上如何准确定位?

        刘佳:“新吴门画派”提出的初衷是在苏州元明绘画发展的巅峰基础上吸收、继承,开拓出新的吴门绘画风格,实现吴门绘画的复兴。这一目标虽然任务艰巨,也很难超越明四家的鼎盛时期,但新吴门绘画需要这样的信念和决心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开创自己的流派。

        艺术家的养成绝非易事,优秀的艺术家是多重因素综合发酵产生的,不是凭着努力用功、不断投入就一定成功,还必须具备哲学思维、文学素养、人生经历、个人天分等许多因素。新吴门的风格不应该是只认明四家传统的绘画,更应该是当代中国绘画的集大成,是在此基础上的更高艺术标准。从近两年引进的画家来看,我们不再局限于水墨山水人物这些传统强项,也有当代工笔花鸟人物方面的青年优秀画家,他们的创作从传统技法中来,但带有鲜明的当代风格和思维模式,这也是新吴门所专注的又一方向。

        美术文化周刊:近两年,苏州国画院组织“溢彩苏州——中国画·画苏州”的写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举办“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如此大规模邀请国内名家来苏写生,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经验?成效如何?

        刘佳:近年来,苏州国画院确实花费了大量精力、人力开展了几个影响较大的展览活动,在全国画院体系中是比较少见的。在实施过程中,我联合了很多兄弟单位和文化部门协作,仅靠苏州国画院有限的人员是很难办到的。不过苏州文化底蕴深厚,对于画家来说,这里有着天然和独特的吸引力。

        现在来看,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达到了很好的成效,无论是对于苏州国画院本身的知名度,还是对国画院画家的交流提高,或是对于苏州本地文化在全国的美誉度,都是一个极大的提升。苏州的园林、水乡、太湖的景色在全国的美术创作题材中属于小众题材,其他地区很少有画家在大型展览中涉及,基本上是苏州画家的独有题材。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溢彩苏州”的写生活动广邀全国知名画家来此写生,了解苏州、表现苏州,从而有更多苏州题材的作品出现在全国性美术大展上,以此达到苏州国画院画家与全国知名画家交流这一创作题材的目的。而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合作主办“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使这一国家级展览品牌落地苏州,吸引更多画家创作出有关苏州的作品,拓展了苏州国画院对外交流的渠道。今后我们还会坚持开展这一系列活动,争取做成苏州的文化名片,建立常态化的推广活动。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

        美术文化周刊:除了“引进来”,苏州国画院在“走出去”方面也做了一系列推广项目和活动,比如和兄弟画院联合办展、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赴海外巡展等,这一系列的探索是希望苏州国画院在苏州乃至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刘佳:一系列“走出去”的展览活动,其实就是在苏州国画院的艺术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向社会进行展示和汇报。无论是高雅艺术进校园还是每年一次的院展,都是一种社会公益的体现。人民艺术为人民,好的艺术作品是为大众的审美提升而存在的,好画还是要老百姓来评鉴欣赏。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那文化建设就不是什么难事,文化自信也会自然而然养成。基于这一点,我们会坚持这种“走出去”的展览活动,通过各种形式让苏州了解国画院,让世界了解苏州。

        美术文化周刊: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如何看待中国画院当下的发展?苏州国画院还有哪些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刘佳: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在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文化建设自然而然也会更加被重视,这是一种必然。国画院作为文化建设中的重头戏,更应该思考如何开放变革,承继优秀传统,让老树发新芽、开新花。

        新时代下,苏州国画院将在继承的基础上把关注点放在新风格的探索上,建立新的绘画方向,如果还是在跟着走、躺着学、犹豫不决,只会越来越闭塞和小圈子化,只有找到自己的风格,才能重新建立吴门复兴的基础和突破点。在发展建设上,我们应该会在三个方面加强突破:一是更多人才的引进和交流;二是基础设施和创作环境的优化;三是开展更高规格的展览活动和更全面深入的交流活动。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129(s)   1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