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漆画不能有“漆”无“画”、有“画”无“漆”

        漆画不能有漆无画、有画无漆

        心记(漆画)  陈金华

        中国现代漆画凭借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附属于立体器皿上的纹样髹饰,到平面视觉图像绘画作品的画种的确立,再到现在画种独立展区的开辟,漆画真正独立的审美地位已经确立。漆画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美协第三届漆画艺术委员会换届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三代漆画家代表欢聚北京,共同商讨和规划新时期漆画发展工作。漆画家在欢欣之余,也清醒地看到,中国漆画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冷静客观地评价中国漆画的发展,对中国漆画的未来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漆”味与“画”味的缺失

        漆是画的根基,画是漆的灵魂。没有“漆”就没有“画” ,没有“画”也无所谓“漆” 。被冠以“涂料之王”的大漆,材料再昂贵,质地再温润,也难成一件作品。笔者时常在思考,漆画教学采用的漆技法小样板,为什么再精美也仍不能成为一幅好画,原因在于漆样板没有“造型” ,难以归类于造型艺术。从材料到画面,是思维转换的过程,近年漆画作品中也有不少简单漆艺技法堆饰的作品,其实是忽视了转换的重要性。

        漆画家除了掌握漆画的基本技艺,还要有较强的素描造型能力和敏锐的色彩感觉及表现能力,而且还要因势利导地利用好漆性的种种意外和偶然效果。因此,漆画界除了要加强漆画队伍自身的艺术修炼外,还应多吸纳其他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了解和体验漆画,参与漆画的创作,将漆艺以外的元素带到漆画队伍中来,为漆的艺术发展注入活力,改变目前漆画有“漆”无“画”的现状。

        纵观近年漆画展作品,有“画”无“漆”味的作品数量也不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漆技法没有深入研究和掌握,简单模仿油画、国画、版画其他画种的表面效果。作为漆画发展的某个时期的一个现象,倒也无可厚非,但作为漆画独立的审美对象应不予提倡。难怪乎有业内人士在漆画展上看不到漆画的魅力所在,评论说“画”上去了,“漆”下来不见了。漆画作品如果没有“漆”味,只有“画”味,只不过是“隔靴搔痒” ,借漆材料去翻版其他画种的作品,同样不可取。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漆语言和漆的包容性,自由、随意、灵动地驾驭漆性,这是漆画家始终探索和追求的目标之一。漆画作品一味体现工艺性,会丧失绘画性,降低其作品的艺术品格。漆画的“工艺性”和“绘画性”问题,也就是“漆”与“画”的关系问题。

        中国现代漆画应该是多元而丰富多彩的,表现黑、红、金、银色调是漆画作品的强项和优势,但漆画也要“一专多能” ,当代漆画还应在观念更新和语言创新上狠下功夫,紧扣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让漆画家自由地游走于创新的艺术世界,充分地表达自我,让作品充满个性,独具艺术魅力,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大国气派的漆画作品。

        题材内容的局限

        漆画是一个技艺性很强、技术难度较高、较难以驾驭的画种,但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是它赖以生存的要素。因此,熟练地掌握漆画的性能和技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罗丹所言:“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体现思想感情的——这样的艺术家就像一个忘记给马喂料的骑马人。 ”马蒂斯说:“谁想献身绘画,谁首先就得通晓语言。 ”一个漆画家首先必须通晓漆画语言。当下漆画界有些作品“大、空、粗” ,丧失了漆画应有的艺术魅力。这与观念至上、画面盲目追求展览的视觉效应有关。但是大尺寸的作品如果投入不够,就容易空洞而粗糙,与呼唤精品力作中提倡的制作精良相距甚远。“大、空、粗”的作品如印在画册里,是“以大见小” ,费心而劳力。

        漆画创作的初期,由于漆画技法程序相对复杂,不利于广泛普及,长期不为大众所了解。因此,在重视主题绘画的创作环境中,漆画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与“小品”和“装饰工艺品”联系在一起。这导致直到近年来,漆画界还纠结于大漆和合成漆、正宗漆画和非正宗漆画的争论。正如用进口的优质油画颜料未必就能画出优秀油画来,我们不要仅仅守望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站得高、看得远。况且漆艺术特性又有如此大的包容性,把漆画放在当代大美术的熔炉里,更能明白我们该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什么更重要。

        人一直是各种文艺创作表现的主要对象,永远是人类所有文艺作品关注的主要课题。一个画种在人物画上达不到相应的水准,缺少鸿篇巨制的作品,就说明该画种的表现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漆画也一样绕不过这道关口。在我国现代美术史上,要作为一个独立意义的审美对象,漆画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人物”这个题材。没有成熟的人物画作品,表现不了重大题材,漆画就永远摆脱不了小画种的地位。

        漆画的特性及其综合材料的包容性,决定了漆画的综合表现能力是极强的。漆画防潮、防腐、耐寒耐湿等性能,又使其极具收藏性。漆画的技法材料的包容性本身极具潜力,就看漆画家能不能去挖掘这种潜能。

        理论系统的窘境

        中国漆画自诞生之日起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长期缺乏理论系统的建立,缺乏理论界的关注。漆画界也缺乏对漆画艺术理论的整体思考,对许多问题探索只能流于表面化、肤浅化,对漆画艺术实践的指导和反思作用也就微乎其微。

        好在当前漆画界已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近年先后在厦门、长春、南昌组织召开3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漆画理论研讨会和高校漆画论坛,从理论上进一步梳理了漆艺术发展脉络。但由于批评家所属的职业和岗位不同,决定了他们所持的批评立场,采用的批评方法、标准不尽相同。美术批评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使中国现代漆画艺术批评陷入相对缺乏独立性的窘境。漆画界亟须长期跟踪漆画艺术探索实践、立志于当代漆画艺术研究的理论批评家。

        陈金华:中国美协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美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静愚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1.781(s)   1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9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