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吴培林论紫砂绞泥工艺

      作者:吴培林2010-11-11 16:32:43 来源:中国紫砂艺术网
         宜兴紫砂是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绞泥紫砂壶又是瑰宝中的奇葩。 
          “绞泥工艺”,早在唐朝时就有,如绞泥瓷枕。这是一项传统工艺。现在能做绞泥紫砂不难,而要做好却不轻易。它要求作者或设计者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基础,又要有很强的立异精神和艺术构思能力。绞泥既要有“光货”的功力,又要有“花货”的巧思。这是当今紫砂艺术中又一座高山。只要是高山,就会有不畏艰难的登攀者。吴培林就是其中之一。 
          太湖寻梦——寻找自己的一片泥  
          吴培林是土生土长的宜兴人,他生长在“一路但见窑,三步必见陶”的陶都丁蜀镇。从小耳濡目染,对陶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他深深知道,“陶”,不仅是衣食父母,更是土与火的艺术。在外办厂,在外学习,并取得大专文凭后,他终极仍是回到了做紫砂的泥凳旁。或许,他要继承儿时的梦想。 
          耐劳和天赋、好学和长进,是吴培林身上最基本的素质。他从不为自己的茶壶销路看好,或是申明雀起而沾沾自喜。他要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他很不满足别人说他茶壶做得好,或是说他很有功力。茶壶做得光洁,用水一养,肌理丰盈,那是做紫砂的基本要求,那是在传统之中,那仅是制作而已。他经常扪心自问,这把茶壶之中,有哪一片泥是你自己的呢?他只想做那么多的壶之中,有一把是自己的,或者有那么一片泥是自己的。这片泥里,能有自己的梦想。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会制作,他更要会“创作”。在吴培林看来,创作才是紫砂艺术的生命所在。创作、创造,都离不开一个求新、求变。相对于传统来说,就是要求变化。纵观古今,紫砂作品不管是造型的变化,仍是装饰的变化,都是作者渴求创造的结果。 
          吴培林从小就会上山樵柴,敢于登攀。于是,他选择了做绞泥紫砂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以为“绞泥”纹理柔美而不外分张扬,蕴藉庄严,更富于表现力,更富于施展紫砂泥料的特性。他知道,创作成功与否,首先要看构思是否合乎紫砂工艺的特点,是否合乎情理。其次是实施的手段是否可行,技术上能否过关。再有你的做工是否严谨,功力是否上乘。他经常在泥凳旁沉思,或是到窑上,看着窑火遥想。或是干脆开着摩托车来到父子岭下的太湖边上,面临烟波浩渺的波浪凝想。他要寻找儿时的梦,他要在紫砂中寻找自己的那一片泥。 
          文化绞泥——灵魂、神韵、精神 
          宜兴有紫砂,是上苍对宜兴人的厚爱。紫砂作品要讲究“精”、“气”、“神”。做成一件绞泥紫砂作品并不难,假如还像一千几百年前的唐朝瓷枕,那还有什么意思,还谈得上什么创造。绞泥紫砂的创作,要赋于其灵魂。有灵魂才有神韵,有神韵才有精神。到哪里去寻找这一种精神?吴培林经常苦苦求索。 
          紫砂工艺创立至今,少说也有几百年,其题材几乎包罗万象。立异,也包括题材的立异,构思的立异,制作手段的立异。但又必需使用纯正的紫砂语言。否则,你就谈不上是紫砂创作。吴培林从小热爱家乡文化,他深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挚的宜兴地方文化,一定能赋于他创作的灵感,一定能赋于他的绞泥以灵魂。宜兴是江南古城,人文景观、天然景观丰硕,这方面题材也丰硕。正如大家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国际的。而真正要找到相宜于绞泥工艺表现的题材,并非易事。而绞泥所特有的纹理线条,与中国水墨画中点线构图有异曲同工之妙。绞泥中色块也可以构图。这也许还有西画的效果。这当然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而概括与抽像是绞泥构图的最大特点。 
          宜兴古有十景之说,吴培林尝试着把宜兴十景作为自己绞泥创作的题材,并定名“荆溪十景”。一壶一景,十壶十景,多姿多彩。为此,他曾到处收集资料,有些还到实地观察。他列出了相宜紫砂绞泥创作的十景。也有人以为,这是吴培林自己给自己出挫折,这种题材奇重,内涵丰硕,又不能牵强附会。前些年,吴培林特别利用绞泥的抽像性构图特点,陆续创作了一些带有哲学理念题材的作品,如“太初之道”、“龙潜鱼跃”、“孕育”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他以为,不同的创意,实施的手段是不同的,比如写文章和画丹青,总要出题立意。然后再动手做。标题题目是中央思惟,再找合适的表达方式,用什么语言表达为好。绞泥构思同时要考虑与造型的协调,绞泥画面的完成在技术上有没有保证,烧成后呈色能否达到理想中的效果等等。 
          紫砂绞泥和瓷器的绞泥不同。紫砂要把各色泥条按设计要求叠放镶嵌,再切成多色泥片,再按打身筒做壶的程序做。怎样叠放镶嵌是枢纽,图案就在那一步定型。吴培林知道,这紫砂绞泥没有现成的师傅。尤其是各单色泥条叠放,不同的颜色,进窑烧时收缩率不一样。把握不好就会前功尽弃出废品。吴培林潜心研究,多做、多试。他还总结了自己紫砂绞泥的六种技法,即“层叠法”、“揉正当”、“镶嵌法”、“按压法”、“镶接法”、“层叠盘筑法”等。按不同的创作要求,用不同的技法。吴培林不同凡响的是有理论、有实践。 
          吴培林在创作荆溪十景系列壶中“铜峰叠彩”时,就用了“层叠法”。其造型取传统造型中的“秦权”壶式,形体上高崇挺秀,画面设计的视觉效果好。壶体身筒选紫泥,以偏红一点为好。基调凝重朴实。图案部门主要用绿泥,间以黄泥、灰泥,夸大对比,一定要做出“层层叠翠”的效果。培林的心思在山水之间,做好了铜官山,又做画溪水。荆溪十景中有“画溪花浪”。吴培林精心设计,为了避免不同光彩泥料之间在烧成后出裂缝,试片就做了十几回,晚上都往窑上跑。吴培林的画溪花浪壶,用了他自己首创的“镶接法”,难度大,但效果好。壶像碗,上半部镶饰粗细双线,里外一致。肩部绞泥为加强浪花效果加红泥点彩。盖子上以绞泥山水纹装饰。水浪纹十分天然,看上去真有流淌不息的感觉。“荆溪十景系列壶”终于出齐了,其乡韵乡风扑面而来。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精湛的工艺,让大家赞不绝口。所以有人称吴培林的绞泥紫砂为“文化绞泥”。他是当今把宜兴地方文化特色,融入紫砂绞泥创作并形成系列的第一人。吴培林始终以为,文化是紫砂创作的灵魂,精湛的技艺为作品带来神韵,不懈的追求体现了创造的精神。吴培林创作的荆溪十景系列壶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展览会”金奖。后来经由不断的完善和不断改进,吴培林的绞泥系列更融入了宜兴洞、陶、茶、竹的有关内容。“荆溪十景”壶是:蛟桥夜月、画溪花浪、铜峰叠翠、玉潭凝碧、竹海清泉、国山遗碣、阳羡茶泉、太湖夕照、洴氵利雪蓑、陶都薪火。 
          吴培林原想在紫砂艺术的创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小片泥,而现在,他终于做了十把壶,有了十片泥。 
        责任编辑:杨小薇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087(s)   12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