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石瓢》之谜

          (1/4)

          (2/4)

          (3/4)

          (4/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石瓢》之谜
        石瓢是许多制壶者爱制的壶,也是众多用壶者爱用的壶,可原先的石瓢叫“石 石兆”。“铫”是《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一种有大口、有柄、有流的烹煮器”。“铫”从金属器变为陶器,可见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饮,传炉石 石兆 行相随”。苏东波为什么将金属“铫”改为“石 石兆”,这与当时的茶道有关,相传苏东波到宜兴蜀山,发现当地有一种紫色砂罐用来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 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东波提梁壶》。紫砂石铫为什么又称“石瓢”,这“铫”又改成了“瓢”呢?顾景舟先生从古文中得句“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有一瓢足矣,于是“石铫”改称“石瓢”。石瓢一款首创于“曼生十八式”,有彭年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等,从古至今的名家几乎都做过石瓢壶。

        石瓢有多种多样,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提梁石瓢等。

        石瓢的特征,壶身呈梯形,按一定的几何形体,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心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额、的比例走势应该为恰到好处。当然盖、嘴、把、足还有具体的要求。

        先说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应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仅差一毫米,粗看平整至极,细视略有高低,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上的钮必须为桥形,桥中央最狭处,向两面延伸至盖,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一个三分之二的椭圆形,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均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椭圆,与桥形成呼应。

        再说嘴,石瓢壶嘴称作直筒暗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从壶嘴至壶身逐渐加粗,好像是从壶体长出来的感觉,看起来并不是装上去的。至壶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看起来又有些喇叭形,这也是视线错觉造成的美感。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冲力,不涎水。

        还要说把,壶把要求与嘴对称,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和顺流利。

        最后说足,石瓢的足称围棋足,型为围棋子,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不偏不倚。

        石瓢壶的整体与局部也作过多次修改,如将桥形的改为球形的,扁鼓的,将壶嘴改为二湾嘴,将足改为柱形足等都显现不出石瓢应有的气质与韵律。一把好的壶款是千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



        石瓢提梁壶 高11厘米 口径5.7厘米 清杨彭年制、陈曼生铭

        此壶为提梁壶中的一种,石瓢壶身浑厚拙朴,壶底有三足支撑,给人有一种悬空而稳重之感。提梁较粗,造型很别致,作半圆形,不是取其轻巧,而是取其纯拙,以与壶身相称,整体构思细密。盖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内容也很有意思,如此切茶切壶佳题妙句,与茶的温馨氤氲成浓郁的陶然境地,不仅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为指向,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感受。
        此壶由海上画家唐云先生收藏。




        子冶石瓢壶 高6.6厘米 口径6.5厘米 清 杨彭年制 瞿应绍刻
        此壶泥质赭紫温润,造型流畅。壶身曲线柔和流畅。从整体上看,壶身上部扁大,尤其是“人”字形直线的运用,造成一个在主视角度以内的梯形表面。这把壶弧度大,宜书宜画,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是件“智欲其圆、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珍品。壶身铭:“冬心先生余箴其画竹研,研背有竹一枝,即取其意。板桥有此一纵一横,颇有逸情。子冶藏板桥画盖仿梅花。仿梅道人子冶自记。”壶盖铭“宜园”。盖印“吉壶”。把下印“彭年”。
        瞿应绍,字子冶,是继曼生、石梅后又一位与砂艺密切结合的擅长金石书画的文人。他所装饰的紫砂壶,印章及书画镌刻,格调高雅,韵致怡人,时人称为“三绝壶”。
        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石瓢
        清嘉庆杨彭年制 陈曼生铭
        高:75毫米
        口径:68毫米
        此壶胎体从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看,疑其为薄胎骨。但看上去,非常结实。
        上海收藏家唐云收藏


        杨彭年杨彭年,字二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人。善制茗壶,与陈曼生合作而名噪一时,统称曼生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他和另一位名手申锡亦有合作,包锡茶壶较为多见,敦朴别致,被世人誉为"申杨"。(葛寅初)

        • 中国紫砂艺术网版权所有Copyright©www.zgzsys.com,All right
        • QQ:529512899424753128
        • Email: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rocessed in 0.159(s)   1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60(mb)